我自媒体做得不怎么样,但身在互联网行业,我想我还是有资格讲讲自己对社交媒体和自媒体的理解。
这里谈的不是做好自媒体的技巧,而是一些更本质的东西,让你理解做自媒体到底是在做一件什么样的事。在考虑进军自媒体之前,先要了解这些底层逻辑。
社区的本质与生存之道
了解你的战场
首先,无论抖音快手,还是知乎B站,它们内容形式可能千差万别,用户群体气质也多种多样,但它们本质都是一类东西:内容流通平台,或者叫社区。社区的意义就是把内容的生产者和内容的消费者连接起来,让生产者收获名利和成就感,让消费者收获知识、快乐,或只是填满无聊的时间。
这就和商品市场类似,有个供需匹配效率的问题。生产者的内容如果不是消费者要的,那没人看,生产者一无所获,积极性会降低,逐渐停止生产。消费者如果一直看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,也会对市场失去信心,离开这个市场。
每一个社区,就是一个内容的市场。社区为什么要把双方连接起来,它不是来做慈善的,因为这有利可图。社区的目标是把供需匹配效率做得尽可能高,在自己这个市场里,生产者的内容总是能准确发给尽可能多的志同道合的人,消费者总是能看到大量对胃口的内容。能做到这点,内容生产者就开始在这个市场大量获利,社区就有底气和他们提分成的要求,这就是商场要收店租了。互联网行业,本质就是另一个商业地产行业,只是商家先免费进场,店租收在后头。
这时候,生产者会接受的,因为如果离了这个市场,生产者可能找不到同样高效的手段把内容分发出去,获利会减少,甚至比被社区瓜分一道后还少,权衡利弊,干脆留下来跟它共赢吧。
所有社区都相互竞争
不要被内容形式局限
社区都要尽可能多地把内容生产者和消费者留在自己这里。消费者时间有限,每分钟的闲暇时间,看了这个社区就没空看那个,这是有限的资源。生产者精力有限,他虽然可以把内容发到各个社区,但每个社区运营机制不一样,不常驻某个社区去经营、去配合它的供需匹配规则,号做不起来。除非是公众人物,影响力来自社区外部。
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有限的资源,社区的本质又都是连接两者,因此所有社区都是相互竞争的。
这可以推导出:知乎和抖音也是竞争关系。结论看似荒谬,一个做文字问答的,一个做短视频的,有什么好争的。但千真万确,因为内容形式不是问题,相互转换成本极低。
常见的内容形式有:文字、图片、音频、视频、直播。每个社区有它自己核心的内容形态,最多两种。不同形态的社区好像井水不犯河水,但对于生产者来说,重要的是内容本身,内容的形式哪种都能做,总有办法变通。哪个社区的供需匹配效率高,他就去适应这个社区的内容形式。
文字的生产成本看似最低,谁都可以写两句。那如果要在小红书这样的图片+视频的社区用文字创作,难吗?很多先进简便的图片、视频编辑软件大大降低了门槛。从软件里选张背景图,挑个背景音乐,找个文字模板把内容往里一填,一个像模像样的短视频就出来了,甚至还有动画效果。抖音热门视频里,大量存在这种文字为主的伪视频。还有另一种做法,生产者出现在镜头前,把文字内容讲一遍,这种制作成本也不高。至于文字转为音频,道理也类似。
以上还只是土方法,还有很多人工智能工具效果更惊人。有输入文字就能画画的,有让静止画面动起来的,有给文字配音的,效果还非常专业流畅,听不出来是机器,有根据配音给照片对口型的,甚至文字本身也可以用AI生成,简单描述几句,AI能帮忙写个完整故事出来。即使是很难伪造的直播类内容,也有相当多的美化、加特效手段,搞出一些花样,减少直播主体一成不变的单调感。
自我定位清晰生产者,不太在乎用什么形式来创作。如果只是为了更快把号做起来,他看中的还是社区的供需匹配效率。
两种供需匹配机制
分清战场的类型和性质
提到效率,就不得不说今日头条了。这是一个在供需匹配机制上有开创性的产品。
今日头条以前,各种社区的匹配方式,是以搜索和关注为核心的。消费者首先明确知道自己要看什么,填到搜索框里,或者关注该领域的生产者,社区给他列出想要的内容。这是搜索引擎时代的做法,这一时代,虽然各大社区可能有一些类似猜你喜欢的机制,但只是辅助手段,匹配也不算精准,搜索关注仍然是核心。这种机制,我称之为手动机制。
今日头条,字节跳动第一款大获成功的产品,抛弃了以搜索关注为核心的匹配机制,全面使用推荐算法。他们有自己的推荐引擎,自家各种产品都是这个做法。对于消费者来说,推荐比搜索还方便,都不用输入,这个社区自己就知道我想看什么。只要一开始放下包袱随性浏览,推荐就越来越准,也不用去关注谁了。这种机制,我称之为自动机制。
手动机制需要消费者做点事情,告诉社区他的喜好。自动机制则不需要任何一方做额外的事情。单从效率上看,推荐比搜索关注效率高得多。
我自媒体做得确实不咋地,在微博上有5000左右粉丝,发内容出去阅读量上万,点赞是个位数。在小红书上基本没有粉丝,有的内容发出去阅读量可以到一两万,点赞数大几十。阅读量反映内容分发的效率,是不是让足够多的人看到了。点赞则反映内容匹配准确度,看到的人是不是志趣相投。
这就是自动机制的威力。中国这么多互联网巨头,在软件领域,只有字节一家真正凭技术实力走出国门,把海外竞争对手打得招架不住。
看到了今日头条和抖音的成功,各大社区都在往自动机制转向。现在已经不能说哪个社区是搜索关注,哪个社区是推荐,而是这两种成分的比重如何。
- 抖音小红书这种,推荐的比重是相当大的。但大家习惯了之后,又会用它来代替百度搜东西。
- 知乎由于它的核心仍然是提问,而且相当大的流量来自百度谷歌的搜索结果,所以它搜索的比重仍然很大。但浏览首页,又是根据你喜好推荐的问答与文章。
- 下厨房这种特定领域的社区,既有目的明确的搜做法需求,也有随便看看决定下顿吃什么的需求。我不知道内部数据,但各半也不是不可能。
生产者在追求什么
你想要什么样的成功
推荐引擎效率是高,但也有它的问题,它会要求生产者越来越单一化。因为推荐的逻辑往往是给生产者、消费者和内容打标签,三方有同样的标签,就会把他们匹配上,让消费者看到生产者的内容。由于是算法控制的,标签旗鼓相当的两个生产者,就要靠权重来一较高下。两人生产同一个话题的内容,一个生产者是好奇宝宝,什么东西都发,另一个专注于该领域内容。后者的标签集中,权重就会高,他的内容会胜出。最终导致社区里比较大的号内容领域单一、观点态度单一、风格单一。虽然这是专业化的特征,但单一与专业不能简单划等号。
能成功把号做大的生产者有两类:极专业的人生产质量极高的内容、能低成本海量生产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。一个追求质,相当于实业里的毛利率;一个追求量,相当于实业里的周转率。自媒体也是生意,生意无非就是追求这两个。
前一条路不是什么人都能走的,有这种能力的人终归是少数。而且越是专业的人,越容易犯信息差的错误,认为自己知道的事读者也知道,导致内容阅读门槛太高,曲高和寡。所以专业人士要锤炼自身的科普能力,把专业说通俗,有这种能力的就更少了。
后一条路是多数成功的自媒体走的路,但走着走着非常容易变味。比产量,人怎么比得过机器呢?原创怎么比得过搬运呢?能够笔耕不辍的这类大号,往往有一套高效的采集-搬运-贴牌机制,能搜罗别人、别的平台的优质内容,公式化地搬运过来,粗略加工降低雷同度,打上自己的标记。只要对树立人设有帮助的、质量不差的内容,多多益善。但是到头来,他发的内容,很可能生产者本人既不了解,也不认同。自媒体彻底成了他的工作,算法成了他的老板。
当然,也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者不是来获取名利的,纯粹是有分享欲。去生产者个人主页看,就很容易分辨出这种账号,他们像是个大活人,其他多数账号则看上去单调得像个新闻频道。
对于坚持做自己的生产者,自然可以无视上面所有这些。只是,做自己和把号做大,基本上不可兼得。
生产者该有的心态
让你更轻松地把自媒体做下去
多数社区的核心指标是点赞,以此来衡量生产者和内容的影响力。但点赞数只是个结果,要追求的应该是它的诱因。评论才是带来流量和赞的关键指标。
为什么这么说?
评论是消费者成本最高的一种互动。点赞、收藏、转发属于“是/非”型表态,意义分别是:我觉得好/我不觉得好、对我有用/对我没用、对我人设有用/对我人设没有。3种互动分工明确,无法相互替代。唯独评论这个动作,是开放式的,既可以替代前三者(替代转发是在评论里直接@朋友),也可以包罗万象。如果前三种互动无法充分表达消费者内心想法,他才会选择写评论。
而且,旧评论对新评论的产生有抑制作用。许多评论者也在乎自己评论的曝光和互动情况,他的表达欲想要掀起一点波澜。当一则内容已经有许多高互动评论排在前面时,新评论者的积极性会打折扣。而点赞、收藏、转发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。
因此,除了故意掀骂战的内容,评论数往往是几种互动里最少的,它代表着含金量最高的互动。
要追求评论数,生产者最好积极回复消费者的评论,维持住话题热度,让算法持续带来流量。同时给潜在的评论者以信心,让他们相信在这里会得到生产者的反馈。但网络世界是个很极端的地方,藏在网线和移动网络后面,人们不受社交规范的约束,可以毫无顾忌释放内心的恶魔。一部分极端不友好的评论,也在给生产者带来负面情绪。这也是把号做大的一个成本。
如何降低这种成本?先要从根本上认清自媒体账号对自己意味着什么,是一项事业,还是一个爱好?换句话说,是为了名利,还是只想做自己?
对于事业,就要坚持用逐利的方式看待它。所有的消费者在你这里只是数据而已,就像养鸡场里的鸡,几点投喂、室内恒温几度、鸡蛋产量如何,等等。对提升评论数和点赞数有利的,就是优质互动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一个反对你的喷子在评论区掀起了骂战,比支持者的一句“写得真好”更优质。这时,甚至可以在关键议题上推波助澜,使骂战升级,等讨论热起来了,再玩消失,让它自己延续热度。
对于爱好,要有意识地区分人声与噪声。大多数恶语相加的评论者,不应该当做人类看待,而是一种一元二进制生物。一元,就是一元一次方程的那个一元,理解一件事情时它只能产生一个维度的变量。二进制,就是0或1那个状态,它只能得出非黑即白的绝对结论。这类消费者是评论区的背景噪音,噪音较小时,可以专注倾听人声,当噪音太大时,就像现实世界一样,戴上耳机完事,人声也不听了。毕竟,这里是你输出的地方,要正经获得信息输入,你应该去首页看信息流,而不是看自己的评论区。而且,不是每个社区里你都得扮演生产者和消费者双重身份。可以在这儿只管发,在那儿只管看。
结语
归根结底,自媒体世界不是自由乌托邦。
专业的人勤勤恳恳输出内容就有春天,这是凤毛麟角的励志故事。真实情况是,在社区自身利益的驱使下,内容供需的匹配,从制度上就不鼓励一个生产者在这里做自己。它鼓励的是给自己包装一个人设,瞄准消费者爱看的主题,然后像流水线一样输出输出输出。
同时,精神上也得像机器一样,抛弃人与人正常的互动礼节,扮演一个客服电话:“有用请按1,没用请挂机。”
如果看完这些还是打算继续,那恭喜你,你能从中收获的,远不止是名利。生产内容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,可能这才是自媒体最可贵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