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旅行目的地说起
带娃这几年,没出过远门。小孩日渐长大,可以开始考虑国际旅行了,尽管也还是明年的事。
年假就这么点,第一站太远去不了,小孩在飞机上也坐不住十几个小时,可选范围其实不大:
- 往东去,是文化与我们接近的日韩,不算体验异域风情的好地方,但东京迪士尼是个好去处。
- 往南去,有几个相对安全的东南亚国家和大量度假海岛,挺适合的,留待考察。
- 往西去,是一众斯坦国,异域风情是有的,不过相对陌生,老婆不感兴趣。
- 往北去,是蒙古和俄罗斯两个邻国,蒙古兴趣不大,俄罗斯的精彩多集中在欧洲部分,太远。
感叹选项如此贫乏之余,发现还有一个方向没有考虑:目光投向了喜马拉雅山脉的另一头,南亚次大陆。
印度很少出现在国人的旅行目的地中,但这里不只有印度。我分明记得喜马拉雅山脉南坡还有尼泊尔、不丹、锡金3个国家,我小时候看地图特别留意到它们,还自作主张把它们称为“喜马拉雅三国”。
诶等等……锡金怎么不见了?
锡金的历史:在外力下随波逐流
在地图App里,锡金赫然标注为印度的一个邦。无论是百度地图还是谷歌地图,结果都一样。那个曾经夹在中印之间、刚好把中印隔开的主权国家,已然无声地消失了。
我查了一番资料,一段尘封的历史浮出水面。
1975年4月14日,锡金王国举行了一场关于“是否保留君主制”的全民公投。最终,高达97.5%的投票者支持废黜国王,将锡金并入印度。一个月后,印度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,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第22个邦。锡金王国,这个在喜马拉雅山麓存在了300多年的国家,就这样在一次看似“民主”的投票后,从地球上被抹去了。
这个过程看起来天衣无缝:锡金人民“自愿”放弃主权,印度“顺应民意”接受合并。但问题是,在国际法上,两个国家“你情我愿”地合并,这事就算成立吗?
这触及了国际法中最核心的一对矛盾原则:“人民自决权”与“禁止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胁”。理论上,一个国家的人民有权通过公正、自由的程序决定自己的命运。但如果这个程序是在外国军队的枪口下进行的呢?那所谓的“同意”,其合法性便荡然无存。而锡金的公投,正是在印度军队完全控制首都、国王被软禁的背景下举行的。这与其说是民意,不如说是一场逼宫。
国家覆亡后,锡金末代国王帕尔登·顿杜普·纳姆加尔和他的美籍王后霍普·库克流亡美国。他们并未就此沉寂,余生都在为复国奔走呼号。国王利用一切机会,包括在美国国会游说、接受媒体采访,揭露印度吞并的真相,试图唤起国际社会的关注。然而,在美苏冷战大背景下,这些悲壮的努力仅仅换来了同情,却未得到任何实质性的帮助。1982年,国王在美国因癌症病逝,锡金王室的复国之梦,也随之彻底破灭。
要理解这场悲剧,要将时间拨回更早的时候。锡金,古称哲孟雄,曾是清朝的藩属,与西藏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联系。19世纪,大英帝国的殖民浪潮席卷南亚,锡金的保护国关系,从清政府转移到了东印度公司和英帝国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英国人为了开发和控制锡金,强行要求租下锡金的大吉岭地区,然后引进大量尼泊尔裔劳工从事采伐,为锡金的覆灭埋下了致命伏笔。
大吉岭
1947年,印度独立,它完全继承了大英帝国在南亚的“势力范围”和地缘野心。1950年,印度与锡金签订条约,确立了锡金为印度“保护国”,控制了其国防、外交和经济命脉。
接下来的二十多年,印度一边扶植由尼泊尔裔移民组成的政党,一边激化他们与信奉藏传佛教的本地统治者之间的矛盾。到了冷战白热化的70年代,印度终于等来了它的机会。
当时,美国深陷越战泥潭无暇他顾;苏联为了在南亚压制中国,与印度结成了准军事同盟,为印度的地区扩张放行;而中国则仍处于“文革”末期的动荡之中,虽对印度的行径发出最强烈的谴责,却无力进行实质性的军事干预。
当然,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,那时候锡金并非联合国成员。锡金自受控于英帝国起,从未真正拥有过外交权,两任强权自然不会给它加入联合国的机会。
在这样的大国默许与无力干涉的背景下,印度于1973年出兵锡金,接管政府。1975年,印度军队解散了国王的卫队,导演了那场所谓的“全民公投”。一个主权国家,就这样在国际社会的漠视中悄然终结。直到2003年,出于中印关系正常化的考量,中国才最终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主权,并于2005年首次在出版的地图上把锡金归为印度。
地理与人口——决定地区格局的原动力
深入现象背后,不难发现,决定锡金命运的,除了大国博弈,更有两个冰冷无情的底层变量:人口和地理。
一个国家的根基,是它的人口。人口规模,可以看作国家的“硬件”。而国家认同故事,则是运行其上的“操作系统”。要削弱一个国家,常见的低成本手段就是攻击它的“操作系统”,让它的民众质疑它的国家认同故事,增加这个国家调动资源的难度。大国之间其实时时刻刻都在这么干。
但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低于“临界数量”,那么它的“硬件”本身都是脆弱的。外部力量甚至不需要攻击它的“操作系统”,而是可以直接调包“硬件”:替换它的人口。
锡金的悲剧正在于此。1975年,其总人口不足50万,什么概念?要知道中国稍大些的小区,人口就能有1万。50个这样的小区,在广州可能只是街道级行政单位,在锡金就是整个国家。在拥有天量人口的印度面前,这几乎不堪一击。从英国殖民时期开始,持续涌入的尼泊尔裔移民,从根本上改变了锡金的人口结构和宗教信仰,以本土民族和藏传佛教为核心的王室统治已经危如累卵。当这些移民成为多数民族后,印度只需稍加挑拨,就能以“民主”之名,让这块被替换了九成以上的“硬件”,投票删除原装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地理的作用,则是让地区强权产生了“势力范围”的观念,赋予它们扩张的动机。一个地区强权视其周边地理单元内的弱小邻国为囊中之物,是地缘政治中最古老的法则。虽然不一定要吞并或占领,但必须是盟友,至少是缓冲区。
南亚次大陆三面环海,北面又被世界最高山脉隔绝,自成一片小天地,这里是印度的主场。19世纪美国的“门罗主义”宣称“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”,本质也是利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理屏障,将美洲大陆划为自家后院。今天的俄乌战争,底层逻辑也一样,绝不容许核心势力范围内的国家,重装一个与自己敌对的“操作系统”。
藏南地区(印度称阿鲁纳恰尔邦)的现状,也是这一规律的产物。这块中印之间最大的争议领土,其性质与锡金完全不同——不是国家吞并,而是两个大国间的领土争端。但驱动其现实格局的,是完全相同的底层力量。
我们可以把这片区域想象成一个巨大的、朝南倾斜的“屋顶”。印度位于屋檐之下,可以顺着天然的河谷轻松地向上攀爬。而中国则位于屋脊(喜马拉雅主脉)另一侧,需要先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,翻越屋脊,再从悬崖峭壁般的北坡向下进入,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。这种地理条件上的不对等,使得印度可以轻易地将人口和行政力量渗透到屋顶的南坡,形成事实上的控制。尽管1962年中印战争中,中国以压倒性力量迅速控制藏南地区,以表明我们坚决的领土主张。但长期实控则是另一回事,成本过于高昂。主动撤军、转为舆论对峙也是情理之中的结果。
不管怎样,在人口和地理的作用下,锡金这个弹丸小国,就这样消失在风中了。即使在被吞并前,它的独立性也早已名存实亡。我小时候在地图上看到的,只是它的幽魂。历史就是这么冷血。
警惕的邻居:不丹和尼泊尔
锡金的命运,不丹和尼泊尔两个邻居都看在眼里。唇亡齿寒的恐惧,让它们对印度的野心时刻保持着最高警惕。
印度不是没有野心,而是故技重施的成本和风险已经变得太高。不丹和尼泊尔为了幸存下来,也在“硬件”防护和“软件”凝聚力上都付出了大量努力。
首先看人口“硬件”。
1975年,当锡金只有不足50万人口时,不丹数倍于它,但还在同一个数量级上,尼泊尔则是高达千万数量级。通过移民换掉不丹人口并非不可能,但它吸取了锡金的教训,主动为自己的“硬件”加上了防护。尼泊尔则堪称“民族博物馆”,其境内有超过140个官方认定的民族,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占到17%以上。这种极致的多元化本身,就让任何试图通过扶植单一族群来颠覆国家的图谋变得非常困难。但尼泊尔和印度之间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更多体现在经济和宗教上。
尼泊尔80%以上人口是印度教徒
更重要的是国家认同这个“软件”。
尼泊尔拥有从未被彻底殖民的历史优越感,有保持独立的历史基础。而印度无休止的政治干涉,反而成了凝聚其国内上百个民族最有效的粘合剂。
不丹则更为弱势,它的情况和锡金非常像。但它精心构建了以“国民幸福总值”为核心的独特国家叙事,同时捍卫其人口纯洁性。不丹政府自上世纪50年代起,为保护主体民族文化而对尼泊尔裔移民采取同化或驱逐措施 。这种主动“硬件清理”,保持了民族与文化的独立性,杜绝了被釜底抽薪的可能。但由于地理上的无路可退和经济上的依存,依然无法阻挡印度的影响在国内全面蔓延,请不走这尊佛。
不丹的文化与我国西藏非常接近
看这两个弹丸小国用尽浑身解数,可以想见,一个大国要维系自身的国家认同故事,需要付出多少努力。
讽刺的是,印度自己的国家认同故事讲得还没他们好,很难去攻击别人的故事。印度的国家认同其实比较空洞:“团结在多样性之中”。对广大的印度民众而言,“我是印度教徒/穆斯林”、“我是泰米尔人/旁遮普人”这类宗教、民族身份,在日常生活中远比“我是印度人”这个现代国家概念来得更具体、更强烈。印度无法输出一个比“廓尔喀的荣耀”或“龙之国的幸福”更有吸引力的故事,来说服邻国放弃自己的“操作系统”,因为它自己的“操作系统”就是一个为了兼容而充满补丁的系统。
今天的国际大环境也早已不同。全球化将所有国家捆绑在一起,社交媒体能瞬间放大一切冲突,舆论胜利甚至许多时候能比军事胜利更重要。当年吞并锡金只是地区新闻,如今再想这么做,必然会成为震动全球的丑闻。在南亚这块地方,地理条件和人口是偏袒印度的。尼不两国的种种努力,也只能让它们保持表面上的政治独立,不至于从内部垮掉。至于其他方面,则已经不同程度与印度捆绑。维持两国独立底线的力量,可能更多还是来自国际社会,来自外部,也来自印度自己的权衡。
那到底能去旅行吗?
当然,政治归政治,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左右的,还是关心点实际的吧:曾经的“喜马拉雅三国”,到底适合旅行吗?
答案是,体验天差地别,你的护照颜色决定了一切。
尼泊尔:完全开放。它对印度公民彻底免签,对中国公民则提供免费落地签,对其他大部分国家游客也开放落地签。地球赏饭吃,凭借珠峰打造旅游业经济支柱,对所有人都笑脸相迎。
不丹:高端、受控。它对印度公民提供特殊优待,基本免签。但与中国未正式建交,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游客,都实行严格的“高价值”旅游政策。你必须通过授权旅行社预订行程,支付每日100美元的“可持续发展费”,且全程有导游陪同,无法自由行。
锡金邦:敏感、受限。对印度本国公民,进入锡金大部分地区是自由的。但对所有外国游客,都需要申请特殊的许可证。而对于中国公民来说,由于历史和现实的敏感性,基本上无法获得进入锡金的旅行许可,这里对我们来说是一片事实上的“禁区”。
所以,在喜马拉雅山南麓,确实存在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旅行目的地:尼泊尔,是该地区唯一自由开放且理想的旅游国。
但话又说回来,它好像不太适合带娃去。毕竟佛寺和雪山风光,对小孩子来说,可能不如沙滩和乐园有吸引力。看来,我的亲子游目的地,还得另作打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