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中国多数地区而言,夏季最难熬的日子要来了。每年七八月份,是那种中午下楼吃个饭都能掉层皮的酷刑。去年8月底,同事还跟我讨论,为什么夏天要热这么久。同事的理由好像是某个神话传说,细节我不太记得。我脱口而出:“可能因为混凝土吸了大量的热,不给它两三个月它放不完。”
说完立马觉得不对,这回答很符合我们的实际感受,但可能非常不科学。今天就来好好挖一挖这个问题。
我们都知道夏至日是每年6月21日前后,这时候太阳照射北半球时间最久,白天最长,晚上最短。夏至日阳光直射北回归线,北纬23.5度,汕头附近。
理论上,这天我们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量最多。过了夏至日,太阳直射点开始南移,白天也开始变短。但是,七八月为什么反而更热了呢?
从回南天说起
我们先从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开始。
如果你住在混凝土建筑里,应该都有这个经历:6月份户外已经开始热起来了,但室内还相当凉快,开着纱门纱窗通风,简直是种享受;到了9月份,户外秋高气爽,一进屋却像一头扎进了烤箱。
尤其在华南地区,五六月份的“回南天”,室外湿热的空气一进屋,就会在冰冷的墙壁和地板上凝结成水珠。这都说明,建筑的温度变化,明显滞后于日照的变化。
我关于混凝土导致了热滞后的猜想,似乎有了一些道理。但很快就被一个更古老的智慧否定了:二十四节气。在没有混凝土的古代,老祖宗们就总结出了热在三伏的规律。
这说明,这种现象远比我们的城市更古老,它的根源在于地球本身。
大地是个保温箱
要理解这个现象,我们得把地球看作一个巨大的保温箱。它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地构成。
海洋很简单,它就是个巨无霸水缸。水拥有超强的储热能力,能吸收海量热能而自身温度仅上升一点点。
陆地则复杂一些,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三个部分:大地中的水分、岩石土壤和人造建筑。
水分至关重要,是大地吸热的主力,和海洋作用类似。值得注意的是,水在大地中的分布其实只占一小部分,却吸收并储存了大部分的热。
相比之下,岩石和土壤虽然占大部分,却难以长期存储热量。它们比热容比水小,导热也慢。我之前去敦煌鸣沙山玩,表面滚汤的沙,向下挖十几厘米,沙子就凉快了。沙子成分和岩石接近,热量并没有传递并存储到大地深处去。
城市建筑,比如混凝土和柏油路,升温则更加疯狂。它们比热容和土壤岩石差不多,但颜色通常更深。尤其是柏油路,能吸收90%以上的太阳光。而且它们不含水分,无法像湿润的土地那样通过蒸发水分来“出汗降温”。白天它们疯狂吸热,晚上没太阳了,它们白天储存的巨大热量,毫无保留地向外输送,让城市的夜晚也凉快不下来。这就是城市热岛效应的直接原因。
但无论是土壤还是混凝土,都还无法解释一个核心问题:夏至日之后,温度为什么不降反升?
这里,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漏气气球比喻。把地球看作一个有破洞的气球,太阳辐射往里吹气,地球向太空散热是气从破洞里溜走。
夏至日,吹气速度最大。夏至日之后两个多月,虽然太阳开始有点吹不动了,但进气速度依然大于气体溜走,气球就还在变大。
同理,夏至日之后,地表每天接收的热量虽然开始减少,但依然多于它散发出去的热量。这个巨大的热量库,每天的净收入还是正值,热量还在不停地堆积。直到三伏天的某一日,接收和散发的热量终于达到平衡,地球积攒的总热量才达到顶峰。过了这个顶点,散热大于储热,温度才真正开始下降。
这就像我们常说的碳达峰,你说碳排放达到最高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?听起来不像是件好事。但因为关心的不是总排放量,而是增速终于转负了,趋势正式开始逆转。
在这个过程中,起决定作用的是水。水,是地球最强的“热量海绵”,能吸收巨量的热量,而自身温度才上升一点点。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-5倍,这意味着它能用更温和的方式,储存远超大地的热量。
一个地方的昼夜温差,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水的存在。植被茂盛的丛林地区,水分充足,昼夜温差小;而干旱的沙漠,则温差极大。
再极端一点,如果地球没有水和大气会怎样?现实中就有个完美的例子——月球。没有水这块“热量海绵”,也没有大气这件“保温外衣”,白天吸多少热,晚上基本上就散多少热。月球表面白天温度可飙升至127℃,夜晚则骤降至-173℃。升温降温如此之快,热滞后现象也将不复存在。
所以,当我们抱怨天气时,别忘了月球的例子。我们脚下这颗星球,因为有了水和大气这两件最温柔的“恒温套装”,才没有变成一个冷热交替的炼狱。它们才是地球能孕育生命的最大奇迹之一。
吹气桶:副热带高压
仅仅靠大地自身的热量积累,还不足以解释三伏天那种令人绝望的酷热。真正的致命一击,来自一位天气预报里的“老熟人”——副热带高压。它到底是什么?是一团气吗?
是,也不是。
想象一个画面,在一条大河中,由于水流的特定模式,在某个位置形成了一个稳定存在的漩涡。漩涡本身仿佛永远不会消失,但它里面的每一个水分子都在不停换新。副热带高压就是地球大气中一个宏伟、稳定的空气漩涡。
对我国影响最大的,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。它的原料来自赤道。赤道上被晒得滚烫的空气,上升到高空,然后分南北两拨散开。向北的这一拨在高空变冷,下沉,最终划出一道巨大的弧线,在北纬30°左右着陆,形成这个庞大的高压系统。
既然它是一股气流,为什么不会自己散开?
为了理解它的稳定存在,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顶无底的吹气桶:
- 桶顶,赤道的热气上升、偏转、冷却、下降,源源不断灌入桶中。
- 灌进桶里的空气挤压着桶内空间。挤压处升温,导致桶里空气上热下冷,桶内空气就几乎不会垂直对流。上方的热空气像一个无形的盖子,让空气只进不出。
- 顶部走不了的气体当然试图水平向四周跑,但是一吹出去就开始向右偏转(北半球科里奥利力),在某个位置刚好弯折90度,顺时针流动形成风墙。内部想要出去的其他气体迎面撞上,阻止风墙气体继续向右偏转指向内部。这两股力量就这么不断合流,增强这道风墙,达到某种平衡构成了桶壁,把大部分气体困在里面。
- 但这个空气桶壁到了底部,由于与地面摩擦变得没那么结实了,底部会向各个方向漏气,形成信风和西风。
其中“科里奥利力”我们下一章详细讲,你暂时可以先关注风墙。夏天走进商场大门的时候,门口是不是有个空调笔直对着地面吹?明明开着门,但为什么内外是两个世界,这就是风墙的阻隔作用。
这样一来,这个高压气体漩涡才能比较稳定存在。
副热带高压这个“吹气桶”,是个活物,它的形状和位置时刻变化。当它向北扩张,笼罩住你的城市,天气预报就会说该地区正处于副热带高压“控制”之下,非常形象。
想象一下电影《独立日》,外星母舰缓缓破云而出,悬在城市上空——副高带来的就是那样的压迫感。
它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让你感觉酷热:
- 下沉气流,万里无云:副高内部,空气是下沉的,地面的热气被死死按在地上,碰不到高处的冷空气,这会抑制云的形成。结果就是晴空万里,太阳毫无遮挡地对你进行物理攻击。
- 输送水汽,闷热难当:副高常常把热带海洋上空那又热又湿的空气一起打包输送过来。高湿度会让你身上的汗液难以蒸发,人体的散热系统近乎瘫痪,这是魔法攻击。
这里必须注意,大地辐射散热和水蒸发散热,给人的体感是完全不同的。前者是“感热”,后者是“潜热”。
大地通过红外辐射散热,把地里一部分热量散到了你的房子上、你身上、你周围的空气里。大地它是散热了,对你来说,这是加热,也就是夏天傍晚那股子烘烤的感觉。
而水蒸发时,会把大量的“感热”吸收掉,转化成储存在水蒸气分子里的“潜热”。这些热量原本有的在大地上,有的在你身上,忽然好像都凭空消失了,这是真正的凉爽。当然,其实热量没有消失,只是被水蒸气送到九霄云外去了。
所以,在七八月份,同样是夏天,你可能会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热。远离副高只有大地发热时,是一种相对清爽的热,吹着热风骑个车甚至不怎么出汗。副高来袭时,是衣服粘了一身的热,闷热到话都不愿多说一句。
这是两种不同的夏天,一个是青春洋溢的篮球场学长,一个是汗流浃背的找工作社畜。
科里奥利力
现在我们来详细说说科里奥利力,也叫地转偏向力,看看这个维持桶壁的东西是哪里来的。
这个力很神奇,它并不是真实的推力或拉力,而是一种惯性现象。
想象一枚炮弹,要从赤道笔直地飞向北极。可以有两种方式理解科里奥利力。
以地面观察者的视角:
炮弹在赤道起飞时,除了有向北的速度,还因为地球自转,携带了一个巨大的、自西向东的惯性速度(约1670公里/小时)。当它向北飞,到达的纬度越来越高,那里的地面纬度线周长越来越小,自转线速度也越来越慢。但炮弹由于惯性,依然保持着赤道的高速。于是,它会比它下方的地面“跑得快”,整体路线就向东偏了。对于向北飞的炮弹来说,这就是向右偏了。
反之,从北极向赤道飞,炮弹的初始东西向速度为零。当它飞向赤道时,它下方的地面正飞快地向东移动,炮弹“跟不上”,于是就落后了,向西偏。对于向南飞的炮弹来说,这同样是向右偏。
以上帝视角:
你在太空中看,旋转地球让炮弹到侧面去。这时候会发现炮弹在赤道起飞时,它的初始方向不是笔直向上,而是斜上方向你靠近。不考虑地球引力的话,它按理会在太空中沿着这个方向直线前进,但引力在拉扯它,把这条直线像贴透明胶带一样顺着初始方向贴到地球表面,让它走出一条“曲面上的直线”。这个也叫大圆航线,是球面上最短的路线,拿个地球仪贴一下就明白了。炮弹会一路向东北方向去,到达某个高纬度时,它刚好偏转到正东方向,然后再偏向东南,纬度开始下降,回到赤道上。
本来是向北飞的,但是却会在东北方向与北极点擦肩而过,这在地面的人看来不就是往右偏了吗?
所以,科里奥利力不是力,是一种错觉。我们在转,却常常忘了自己在转。直到发现东西没有像我们预想的那样走直线,才意识到有什么不对。
科学史上著名的傅科摆实验,正是利用这个原理证明了地球的自转。而且这也是为什么你看到的大气现象总是各种转圈圈。
不过,等等!较真的朋友应该还能发现新问题。如果炮弹是在某个中纬度地区水平发射出去,南北方向没有任何初速度,它为什么还会偏转?这似乎是不同纬度线速度不同解释不了的。
恭喜你进入了科里奥利力的深水区,你发现了一个重要事实:在物理上,科里奥利力背后不是一个单一物理规律在发挥作用。之前南北方向的偏转主要是角动量守恒搞的鬼,但在东西方向,主要原因是向心力平衡。
先重申一个重要概念:引力≠重力。
引力(F)是因为地球质量产生的,地球转不转都有这个力,它指向地心。向心力(f)只有转起来才有,转越快需要越大的向心力,它垂直指向地球自转轴。这两个力方向不同,从引力中分离掉向心力,剩下的部分是你感受到的重力(mg)。当然,由于引力非常大,向心力与之相比非常小,所以重力的方向和大小都近似于引力。
需要注意的是,引力是固定不变的,而向心力不是物体实际获得的力,它是描述“物体保持这个速度环绕需要多大的力”。
那么,对于一枚炮弹,如果它停着不动,引力不变,引力在向心力方向的分量(后面简称向心分量)提供的向心力刚好足够,它会待在原地。
向东发射,引力不变,但它环绕速度叠加了地球自转速度,比所在纬度快,向心分量提供不了足够的向心力,拉不住它。它有一个向太空飞去的趋势,与向心力方向相反。这个飞出去的趋势可以再分成垂直地表和沿着地表两个方向。垂直地表不影响偏转,但会产生一个有趣的厄缶效应(不能再展开否则没完没了)。我们关心的是炮弹沿地表的运动,它会往纬度更低、能提供更多向心力的地方移动。所以就往南移,向右偏转了。
向西发射,道理一样。只是叠加后速度比所在纬度慢,向心分量有多,有一个把它往自转轴拉的趋势。这个趋势在地表方向上就体现为向北移动,也是向右偏移。
一旦偏离正东西方向,之前的角动量守恒因素也会开始在南北方向上发挥作用,保证炮弹持续偏转下去。
研究到这里,有一种怪怪的感觉。怎么会这样?多个物理规律还能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规律吗?套娃呢这是?但数学家不这么看,他们总结出来的科里奥利力公式是这样的:
$$ {\displaystyle {\vec {F_{c}}}=-2m({\vec {\omega }}\times {\vec {v}})} $$
具体不解释了,这个公式能同时涵盖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情况。噢,原来物理中的两件事,到了数学里是同一回事……抱歉,打扰了。
关于科里奥利力就此打住,解释热滞后问题的信息已经足够了。总之,科里奥利力的存在,使得副热带高压能维持住它的桶壁,把高压气体困在内部,形成这种独特的大气现象。
提醒一下,在生活中,科里奥利力的作用不明显。你家马桶或水池的下水漩涡方向,主要是由水池形状和水的初始扰动决定的,和它关系不大。
保温箱与吹气桶的合谋
好了,回到正题,现在我们可以总结了。在夏至日之后,让天气继续热下去的因素有两个:
- 保温箱:地球热量继续积累。
- 吹气桶:副热带高压输送的外来热量。
这两个因素哪个影响更大?这就像问一场煤气爆炸,是煤气的责任大,还是点燃的火星的责任大?
大地的储热,尤其是水这个热量海绵,是充斥空气中的煤气。它决定了炎热的基础和时长。一方面,它在初夏把大量的热存了下来,避免了地表温度升高太快,所以夏至日还不算最热。另一方面,它积蓄的热量在七八月达到顶峰,终于让近地表温度产生了显著提升,形成一种石锅拌饭般的烘烤热。
此时,高温烘烤已经像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煤气,就差一个火星。
而副热带高压的湿热暴击,就是那颗致命的火星,让你原地爆炸。这,就是挥之不去的三伏天。
好了,讲这么多,我知道你也没有更凉快一点。我也一样,家里牙膏都是热的。
最后,关于夏天,也许还有个话题你感兴趣。夏天的太阳为什么可以照到北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