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Featured image of post 当效率魔爪伸向家务领域……

当效率魔爪伸向家务领域……

一个关于做家务的严谨思考,以及一套没事找事的记忆方法。

带娃之后,基本是晚上9点半之后集中做一天的家务。事情多起来时,经常做一件想到另一件,然后忘这忘那。以为事情做完了,终于可以坐下来喝口水,忽然想起洗衣机还有衣服没晾。晾完衣服回来,坐没多久,又想到垃圾该倒了。作为一个追求效率的狂人,必然不能忍受。一番深夜思考,发现家务琐事也可以有章法,安排得井井有条。这只需要一点点想象力和记忆技巧。

当事情堆积起来时,主要会产生2个问题:1、会忘,漏做一些事情;2、优先次序安排不好,做到一半卡住,某件事没结束导致其他事进行不下去。

避免遗漏

先来看第1个问题。为什么会忘?因为脑子记不住一大堆没有关联的事项。如果还经常被打断,每打断一次就增加了一层记忆负担。你得记住做什么的时候被打断了,否则做完了就回不去。接连被打断两三次后,肯定记不住最开始做的事情。这种记忆方式是线形的,像一个链条,每件事只和后一件事关联,任何一环的记忆断了,链条就断了。

好记性不如烂笔头?这句话在这里可不管用。家务事的场合,显然不适合掏出手机,在Todo应用里记上一笔。信息通过手指一顿点按进入手机内存,然后再经过屏幕和眼睛回到你脑子里,这效率简直低得令人发指。最高效的方法必然是直接用脑子记,脑子里的生物电信号以光速传输一下,难道不比手臂手指做机械功快得多?况且,做家务的手经常是湿漉漉的,这是使用手机的一大障碍。

可是事情太多记不住啊,怎么解决?没有关联,我们就创造关联。有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是归类。这个过程需要你先理解每件事情,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,才能根据共同点来归类。这似乎还增加了信息量,但信息结构由线性变成了树状,记忆更加牢固,便于顺藤摸瓜回想。而且需要记住的只是树的主干,具体事项的枝杈,在想到主干时自然会回忆起来。

那么多家务琐事,能有什么共性?最直观地,可以根据空间来分类。相比记忆抽象概念,人的大脑更擅长记忆具象的画面。自己家的环境你最熟悉,站在客厅里,你闭着眼睛都知道厨房在哪边,向卫生间望过去会看到什么,阳台的中央位置大致在哪。你就可以把客厅的这个观察视角作为想象和记忆的主画面。当厨房里有2件事要做时,你就想象厨房当中悬浮着一个霓虹灯构成的数字2。阳台有3件事要做,那边就漂浮着一个霓虹灯数字3。然后就不用记具体的事情了,你进入这个空间,自然会想起来。

对于抽象能力比较强、或者出租屋没有分那么多个空间的朋友,也可以换个方式来分类。日常家务无非就那么几类:洗吃的、洗穿的、洗自己。不属于这3类的事情,往往发生频率不那么高,就算作“其他”吧。想象墙上空白处有个表格,霓虹灯数字挂在表格里,道理也是一样的。

这种想象越具体,记得越牢。加入其他感官有奇效,调动感官越多,记忆效果指数增强。比如厨房新增了1件事,数字2闪烁几下,“噔”的一声跳成了3。又比如阳台的事情一口气做完了,数字3“嗞”地熄灭了,旁边还冒出几个电火花。

那如何确保通过数字能想起具体事项呢?想到某件事,数字+1前,脑海里快速一过遍,需要处理的物品在不在醒目位置?走进这个空间能不能一眼看到?能看到,非常好,什么都不用做,到时你会想起来。看不到,中断手上的事,快速走进这个空间,先把它放到能看见的位置。这就是现实版的“稍后处理”。

记数量有个很大优势在于,如果忘了具体事情,至少能意识到自己忘了。让数字继续在那挂着,先做做别的事,大概率还能想起来。

安排时间

第2个问题,事情做到一半卡住进行不下去,这往往发生在人等机器的情况。

如果所有事都是人工完成,那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,先做哪个总时长都是一样的。但总有一些时候,我得等洗衣机,这批洗完才能洗下批。我也要等洗碗机,这批碗洗完了,才能把第二天的蔬菜放进去开洗菜模式。还有消毒锅,等上一批奶瓶消毒完了,我要把刚用过的辅食碗放进去,再蒸一锅。

下厨的朋友很熟悉这种情况,一人操作电饭煲、高压锅、空气炸锅,脑子里必须安排好时间,才能尽快做出一桌菜。这个技巧同样可以推广到所有家务事,结合之前的霓虹灯画面,我们再在数字的右下角增加一个嘀嗒走的小时钟。只要某个空间(或者表格)里有机器正在替你做事,数字旁就出现小时钟。

现在,就有个顺序因素要考虑了。优先保证每个空间的小时钟都走起来,再去做需要人工处理的事情。

结语

使用这套记忆管理方法,我每天做家务时,脑子里时刻记着客厅视角的霓虹灯数字场景。像玩游戏一样,尽可能让每个空间的小时钟(如有)走起来,然后一个个数字给它掐灭了。减少遗忘、提高效率的同时,也给单调的日常劳动增加一点小小趣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