机械的永生

今年杭州夏天很短,一会儿就凉快下来了,进入阴雨绵绵的季节。走在路灯下,城市夜景在涟漪中闪烁。我忽然注意到手中的伞,一把米色的格子折叠伞,本身平淡无奇。雨伞这件创造物,春秋时期就已经诞生,为鲁班的妻子云氏所创。最早的伞目的很明确,就是遮阳避雨,形态类似于油纸伞。雨伞到今天有3000多年的历史,形态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,怎么回事?

看看伞字的演变,非常有说服力,从古至今就是这副模样。结合字形,对比一下从前与今天的雨伞,伞骨发生了多少变化呢?

今天我们有直伞、折叠伞。折叠伞还分三折伞、四折伞。还有这种非常规造型的Senz伞。把它们撑开,扯掉布料摆在一起,明明就是同一类东西。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我在文章开头的问题,并不是雨伞还能怎么改进,而是雨伞这种东西为什么没有被代替掉?

替代品其实不少,雨衣是很典型的一种,但由于使用不如雨伞方便,所以只在需要腾出双手的情况下用。再比如这款Air Umbrella,硬是用气流喷出了一个伞形,将雨滴推离伞下人。我没实际用过,不知道它的能耗、噪音情况如何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,有能源消耗的伞,一定比纯机械的伞昂贵。无论科技如何发展,直到雨伞彻底消失的一天,这点都不会改变。

还有一些替代品,你天天都会见到,只是不曾注意:汽车、建筑、地下通道……如果真有什么能让机械雨伞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我相信那不会是某种新型雨伞,而是很多种东西的共同作用。或许多数建筑都会有车库,或许城市覆盖四通八达的地下通道网络,或许雨棚长廊在地面可以作为一种补充。甚至有可能会像阿西莫夫笔下的川陀,整个星球被人造穹顶包裹起来。当然,我不希望看到那样的未来。

扯远了,回到当今世界吧,对于雨伞如何退出历史舞台,我们不做太多猜测。但是雨伞3000多年都保持着这种形式,不禁让人思考,莫非这就是最佳形态?

我认为是的。首先要明确一点,我所指的最佳形态,不是雨伞的设计如何好用,而是指雨伞能以怎样一种最持久、最低消耗的形式与人类共存。有一类东西,只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才会想到它,其他时候我们根本懒得关心它的死活。雨伞是其中之一,类似的还有空调、路灯、地图App、备胎(- -|||)……对这类东西,我们有什么样的期望?首要考虑的,一定是耐久、低消耗。如果我戴手表只是为了看时间,不关心其他信息,我又何必买Apple Watch来天天充电呢?

机械雨伞非常符合这两个特质,首先说低消耗。这个消耗包括金钱、空间、时间与精力。折叠伞在这方面已经达到最优状态了,轻便小巧,不消耗任何的能源。除了开伞收伞时,消耗你一丁点卡路里。我曾经想象过,假设物理规律被某种神秘力量改变,我们忽然一夜间失去了电能,再也没有电脑、电灯、甚至电池。那时候,我家里什么东西比较有价值。我首先想到了自行车。纯机械、依靠人力运转的东西,本身都是0消耗的。

再说耐久。许多人都有一个误区,认为越先进的东西,越不容易坏,因为质量好嘛。事实绝非如此。我们不断往各种事物中加入先进技术,赋予它们强大功能的同时,也增加了复杂度。东西变复杂,寿命就会缩短,这是物理规律,没有外在能量供给就无法维持长期稳定的有序状态,无关商品质量。整个人类世界中,什么方法能最长久的保存文字与图像?我相信肯定不会是硬盘。原始的纸墨与竹简,能存放上千年,电子媒介可做不到。然而纸墨也会腐朽,我能想到的最佳形态,就是巨石阵了。

当然,一把雨伞而已,我们不需要它传成为传家宝。但我也不希望它以任何方式吸引我的注意,耗费我的精力,机械的优势便体现出来了。近些年,家电领域的智能化风潮大家都有目共睹。智能芯片被塞入了形形色色的家用电器中,使它们具备了运算能力,能够连接网络、传输信息。

我之前还想,家电的控制最终会不会都集中到一个单一的遥控器上,甚至这个遥控器就是你手机中的一个App,或者家里所有电器开关都实现声控。其实这个想法严重经不起推敲。机械电灯开关用十几二十年都不会出问题,如果只是为了增加一种开关灯的方式,就要加上无线通信模块,给它持续供电,维持WIFI稳定,加入声音识别能力,处理好电子控制与机械控制之间的配合关系,偶尔更换损坏的电子原件,并且承担这些所带来的金钱与时间开支。那我宁可在需要的地方多装几个机械开关。

理智一点看待智能化与科技进步,会发现任何事物都不会走向极端,只会逐渐趋于它最适合的形态。那些功能极度单一、构造极度简单的事物,机械控制就是它们最好的归宿。

这正是机械的永生命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