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
小白的视角

最近工作比较闲散,又有些私事要忙,有一阵子没有理会科技与设计了。持续几天后感觉不太对,与世隔绝的状态下,创造力与洞察力正在一点点流失。

以往这种情况,我会立刻回归工作状态,或者开始探索一些新的设计领域。然而这回,我打算玩大一点。因为我猜测,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心态,其中必定藏着非常重要的事实。

近2个月时间,不看设计资讯,不在意科技新闻,不关心行业动态。将自己与设计、与互联网尽量隔绝起来。做最基本的工作内容,维持每周的翻译,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做。业余时间一心一意处理私事,与朋友聊天胡扯,出门吃吃喝喝,在家睡懒觉、打游戏、看小说、看电影。不得不说,这样的日子过得实在逍遥,但心里并不好受。

刚开始,会感到紧张,发现自己正在变迟钝。关于设计的想法越来越少,感觉它在离我远去。之后逐渐习惯,甚至觉得舒适,当然啦,不动用脑子肯定舒服。最后终于进入状态,无论如何,这也是另一种生活,另一种心态。有它自己的处事方法与思维模式,有其独特的看问题角度。而且,因此开始产生一些新的想法,这些想法,正是其中最宝贵的东西——我成功地让自己退化为一名小白用户,用小白的眼睛观察世界。看到他们在乎什么,不在乎什么。

小白用户不是傻,只是不在乎

长期接触设计与科技的我们,看小白用户多少有点不屑。点头像就可以修改不知道么?自己把通知关了还怪收不到消息?总说文件忘在家里,不晓得用个云么?

现在,我也是一名小白了,越来越对这种“科技无知”感到认同。虽然科技产品的感觉不会一夜消失,通过分析思考,我仍能比多数人先找到我要的功能。但不同的是,我不再有耐心了,我还赶着去看小说打游戏呢。

16G的iPhone5,经常提示我可用空间不足。从前我会查看空间使用量,不厌其烦地去那些应用中清除缓存,删除已下载的数据。即使到今天,我都没法清楚记得哪些应用能清缓存,哪些不能。现在作为一名小白,我找到了最简单粗暴却有效的方法——把微信QQ直接删了,重新下载安装,就能多出几百MB空间。

此举匪夷所思,但我有充分的理由。删掉两个软件,下载安装,重新登录,总共需要花5分钟,该如何操作我也很清楚。去各个应用里清缓存或许只要花2分钟,但就因为多了这个“或许”。会不会弄了半天没什么效果,最后花了我15分钟呢?

如果内心深处不认为手机是一件“好玩”的东西,我可1分钟也不愿多花在它上面,因为那并不是生活的一部分。

消息、更新,与我何干

我的朋友小棣与小帅,同是IT人,手机桌面截然不同。小棣的手机有着典型的产品经理式的桌面结构,以文件夹居多,按照功能仔细归类整理。小帅的桌面完全是另一个样,文件夹少,屏数多,滑半天不见底,满屏小红点。偶然滑到第一屏,发现Appstore的小红点数字已经堆积到了70多。

很经典的议题——小红点强迫症。我以前有更新必装,有消息必开(但开了不一定读)。就像在游戏里做日常任务,不把NPC头上的感叹号消灭掉,总是不舍得下线。小棣经常因此嘲笑小帅,说你还是前端工程师,手机桌面这个样子。我虽没跟着起哄,但也一度认为这个问题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自我管理能力。

其实……根本不是这么回事。不知何时起,我开始能坦然面对小红点了,或许这拜微信公众号所赐。一个应用本身能推送的消息毕竟有限,点几下还能清掉。订阅号就不一样,先关注了再说,谁管看不看得完。消息铺天盖地涌来时,茫然了,小红点随之失去作用。微信说,怪我咯?你也会说,那怪我咯?不能怪任何人。

这就像是丧尸的末日,我拿着枪走进一间超市。里面有2只丧尸,我会尽量消灭它们,大门锁起来。如果丧尸足足有一个连,即使罐头够吃20年,我也会果断撒腿跑。

近几年开始,有不少应用在Appstore的更新说明上玩花样。Opera Coast就写过不少有趣的俏皮话,Medium还写过诗。我看完会心一笑,那一瞬间确实被逗乐了。然后……并没有打开它,默默返回了桌面,每次都是。

字段是什么鬼

我大概有1年半没有使用过前端技术了,不再需要我兼任。许多技术概念,我都要回忆一时半刻才能跟上思路。如今又主动与科技隔绝,想想还是有点担心的,这会不会是我设计生涯的拐点。

某天我在注册一个网站,输入框旁边写着“此字段必填”。当下我虽然清楚字段的意思,但还是感觉到了陌生。字段是什么鬼啊?区区5个字,来回看了三遍,怀疑是不是开发者打错字了。

还有之前提到的缓存,今年过年一定要问问我妈,你觉得这个“清除本地缓存”按下去会发生什么?如果她说是清除自己的位置信息,我会欣然接受,因为我就这么想过。

工作中,有个交互细节经常会引发不同意见:一个复杂的操作流程完成后,该不该有返回按钮?返回到哪个界面?化身小白后,实际行动告诉我这根本不重要。照产品的逻辑来走,我一层层进来,然后再一层层出去,再自然不过了。那让我来描述一下真实的情况:任务完成——按home回桌面——(如果是地图这类耗电大户,双击home关掉进程)——电源键锁屏——放回口袋。之后我仍然嫌这个过程繁琐,偷懒几次后找到真谛:任务完成——电源键锁屏——放回口袋。关键是放回口袋!对于我来说才是流程的结束,而不是离开你的功能模块。

回到小白状态,手里拿着这块捉摸不透的玻璃屏幕,此刻我只想从网易云音乐分享一首歌到新浪微博。它提示我新浪微博授权已过期,需要重新登录,于是我又耐着性子输了一遍账号密码。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,也在其他应用里发生。但头一回,我心里本能地骂了网易云音乐,而不是微博。片刻后才反应过来,其实网易背了黑锅。

如果我真是一个彻底的小白,我可能永远想不通这一点,网易这黑锅也怕是要永远背下去。任何的技术细节、产品业务逻辑,我都不懂,也不想懂。现象告诉我,有人得为此负责。也许我踩到积水,在餐厅里滑倒,传菜员会上前来替保洁员向我道歉,然后事情就此了结。

你提醒我还是我提醒你

很少见到身边人用siri对不对?我理解这种心情,大庭广众之下,与一台机器交谈,并指望得到想要的回答,多少让人有点傻傻不自在。周围环境吵闹时,还会识别出奇怪的东西。而且这么做会暴露隐私,让周围人知道你在做什么。

可是话说回来,它管用啊。回家路上正听着音乐,想起包里的手帕纸用完了,回家要记得补充一包。这种芝麻点大的事,我吃顿饭就忘了。于是长按耳机线按钮启动siri:“晚上9点提醒我带纸巾”,完全不必掏出手机。

以往我是个效率软件狂魔,邮箱、日历、笔记都是主屏的明星应用,摆在最顺手的位置……虽然实际用得很少。尝遍各种Todo应用,制作精良的俯拾皆是,各有千秋。我一直用Any.do,喜欢它的简单纯粹。下拉添加任务,右滑完成任务。我会按照场景给任务分组:买洗衣粉归为生活,更新标注图归为工作,研究pixate归为学习。有截止日期的任务,还会关联到他们家的日历应用Cal里。正是按照Any.do所希望的方式,井井有条地进行着自我管理。

偷懒用了一回siri之后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我是个小白呀,不是专业人士。竹子提醒我,回来记得买点水果;公司HR提醒我,记得给新同学做一份名片。两者有什么区别?都是在某个时间点,想起一件事要做,仅此而已。做完之后又为什么要向Todo软件汇报?这是它在提醒我,还是我在提醒它?

提醒到位的那一刻起,我就不需要它了。如果你能为我完成,那么请完成后告诉我结果。正因为你完成不了,才让你提醒我,我自己来。毕竟没有哪个应用能替我炒出一盘番茄鸡蛋。目标按时达成,就是最好的自我管理。Todo软件里一团浆糊,又有什么关系?

召之即来挥之即去,这才是称职的仆人。

我们锱铢必较,尤其时间与金钱

搬家到了一个有KFC的地方,晚饭举棋不定时经常去。KFC很争气,接入了电子支付,现在只有充公交卡需要现金了。

支付宝的8.8折优惠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,我和竹子每次去都会先领折扣。她的手机还是2G网络,领到一半没动静了。我们找个空桌坐下,折腾了10分钟,终于领到折扣去点餐。

有时我自己也会去,同样遇到没网,这估计得怪运营商。我真没耐心折腾,也不好意思让排在后面的人等,5块钱可买不了这一队人饥肠辘辘的2分钟。手机付不了款,我会直接用现金。掏出来递过去,接回找零,塞进口袋,也很方便。而且不必目不转睛盯着一块小屏幕,并试图点击其中几个更小的区域。

同样的状况,两种完全相反的应对。竹子一心想要折扣,不惜花上10分钟。我饿着肚子穿过半个杭州,一秒也不想等。无论哪种,都不关电子支付什么事。

翻一翻我和竹子的微信聊天记录,没什么实质内容。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,急事电话说,不急回家说。即使这样,微信里还是频繁有信息往来,都是外卖应用的优惠券。观察聊天记录的变化,很有代表意义。

有那么一段时间,每天临近中午,我俩开始互发饿了么优惠券。某天她开始发美团外卖,我仍然在发饿了么。这情况又持续了几天,我也开始发美团。又过了一些日子,我开始重新发饿了么,她也随之倒戈。到最近,我们又几乎同时开始发美团外卖。这中间发生了什么?

那天我偶然想起这件事,问竹子怎么换来换去。她嫌弃我学她,我说后来是你在学我好吧。聊开之后,得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:饿了么满15减8,我们开始频繁点外卖。补贴力度逐渐减少,变成满15减6之后,竹子首先发现美团有满15减7。我后知后觉,某天心情好也装了一个,自此就很少打开饿了么。但我并没有删掉它,直到我某天发现它开始满20减12了,又重新启用,同时留着美团。很显然,竹子也发现了。好景不长,当然长不了,那可是减12啊。我们看着它变成满15减8,再变成满10减6。然后我们又开始欢快地互发美团外卖优惠券。

如果要打价格战,那就没人关心好不好用了。

写在最后

现在,点亮你的手机,扫一眼主屏的图标。回想一下,它们有没有在使尽浑身解数吸引你的注意?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!可我是个小白呀,我只想查一下去地铁站的公交车。大家的热情过头让我紧张不安,我一头钻进地图App,找到我要的路线,然后头也不回掐灭手机,走我的路。

身为小白用户的两个月,感觉是一段很精分的日子。心情好见到什么点什么,莫名其妙下过几个游戏和软件,第二天竟然记不起我是如何找到的。没心情时一切都是噪音,拉开通知中心一看,简直是见了鬼,默默把它推回去,当作什么也没看见。

很难理解,人就是这么不稳定的存在。小白用户喜怒无常、出尔反尔,打不打开某个应用基本看心情。这段时间,深感我的思维方式是意识流,我的行为方式是goto语句,难以捉摸。

本以为小白状态是暂时的,但是发现这感觉很妙,其中一部分对我产生了永久的影响。可以讲的还有很多,但我不愿再写下去了。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,设计师的角色正在回归,小白的感觉正在退散,而这其中有些心态与视角,我并不舍得就此抛弃。

结论可能有点悲观,也可以说根本没有建设性的结论。但这段时间来,我感受到的是真实,或许这才是科技生活该有的面目。

Built with Hugo
Theme Stack designed by Jimm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