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ack
Featured image of post 北京4天5夜

北京4天5夜

见证两代王朝的余威,文化之旅。

这是篇万字长文游记,没耐心看的话,刷刷图片也挺好。


第3回来北京。第一回还太小,什么也不懂。第二回没看古迹,直奔了军事博物馆。这回才真正认识了这座城市,印象深刻。

出发之前,想到家里的小强们正躲在各种夹缝角落里摩拳擦掌,密谋好了等我一走就出来蹦迪,连蹦5天。我就默默打开了火车票订单,手指悬停在退票按钮上,邪魅一笑傲视四方。一时间屋里各种哀嚎,抱头痛哭,触角齐刷刷立起来:“别别别!”、“住手——”、“Oh s**t!”……其中有个暴脾气,直接来了个前空翻,把正在啃的饼干屑一劈为二。

好了,戏精部分结束,我还是出发了,让它们蹦去吧。

下班拖着行李直奔高铁站,当晚就到北京。杭州到北京居然只有4个半小时,有点小吃惊。行程总共4天5夜,中秋期间,温度和天气都非常舒适,白天没有下雨。

第一天:故宫中轴线与东侧

北京城

永乐帝迁都北京前,对整个北京城做了一番规划。整个北京以紫禁城为核心分为4层:

  1. 最里层是宫城,也叫紫禁城,就是今天的故宫博物院。南起午门、北至神武门。紫禁城的这个“紫”,就是紫薇星,我们今天叫北极星。由于它在天球中固定不动,其他星星绕它旋转,所以代表天下之主的帝王。紫禁城的“禁”,戒备森严,平民不得入内。依明清律法,平民擅闯皇城者,杖一百,流放三千里。平民擅闯宫城者,绞死。
  2. 宫城外面一层是皇城,南起天安门、北至地安门。皇城住着绝大多数为皇帝生活起居提供服务的人员。
  3. 再往外是内城,范围大概就是今天的北京地铁2号线,这就是为什么2号线绝大部分站名都是门。这里才是百姓允许居住的范围,王府、相府也只能到此为止。
  4. 然后就是外城了。起初外城只是南侧的一小片,随着城市发展范围才逐渐扩大。

北京城的规划中,有一条中轴线贯穿这4层结构。紫禁城,甚至太和殿上的龙椅,也是不偏不倚落在这中轴线上,讲究的是一个“正”。从今天的地图上也能看出来,现代北京横平竖直的路网,也是永乐帝留下的余威。

故宫的门

故宫博物院的入口在天安门。往里依次经过端门、午门,才算真正进入紫禁城。天安门往外还有两座门,大清门和正阳门。大清门在明朝时叫大明门,是国门。今天已经不存在了,建设天安门广场时被拆除。正阳门也就是今天的前门,主要起军事防御作用。曾经还配有瓮城和箭楼,如今只剩城楼和箭楼,瓮城在民国时期被拆除。

天安门内外侧华表上各有一对石犼。内侧的叫做望君出,寓意皇帝不要贪图享乐,要走出去了解百姓疾苦。外侧的叫望君归,寓意皇帝不要游山玩水,要勤勉治国。

皇帝:你还要我怎样!要怎样!?

端门的门洞

午门有5个门洞,明三暗五。因为远远看去只能看到3个,走近才发现侧面还有2个。这个和金水河上的御路桥、王公桥、品级桥一样,有森严的等级制度。中央只能皇帝出入,不过皇帝大婚时皇后进城能走一次,科举殿试一甲前三名出城能走一次。旁边两个门洞供皇亲贵胄使用。两侧的门洞过文武百官,左侧文官,右侧武将。当然这个左右,是以皇帝坐北朝南的方位而言的。东侧文华殿,西侧武英殿,整个紫禁城外朝的格局,就是按这个左文右武的思想来规划的。

午门三面有城墙

进到午门内,从中间门洞回望。视线越过人群头顶,可以看到端门、天安门的门洞。再往外看去是人民英雄纪念碑。如果大清门还在,应该能看到大清门和正阳门的门洞。笔直下去5道门,光是想一想,就有“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”的感觉。

午门进来再经过太和门,这又是个秀肌肉的地方。虽然只是门,却比故宫大多数建筑都宏伟。太和门曾经在光绪年间失火。恰逢光绪大婚,依礼制,皇后要走过太和门。有人出主意,找彩棚匠来搭了个纸糊的太和门。惟妙惟肖,宫人竟然分辨不出真假。太和门真正重建完成前,这个彩棚门用了6年。

太和门前的铜狮

外朝区

太和门与太和殿之间的广场是故宫最开阔的地方。但是一棵树都没有,这种纯人工的宏大景观,给上朝的文武百官一种心理上的压迫感。无非还是那个目的:彰显帝王威仪。

太和殿是整个故宫最尊贵的建筑,2200多平米,72根整根的楠木立柱支撑。不仅仅是大而已,它的顶是古建筑中的最高级别,重檐庑殿顶。顶端一根横脊,四面曲面斜坡流水。这种庑殿顶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皇帝本人使用了。至于重檐,百姓家也是禁止的。

太和殿曾经4次失火,分别在明永乐、嘉靖、万历和清康熙年间。整个建筑是纯木质结构,很容易着。前2次是天雷导致,后2次受了别处失火的牵连。

其中嘉靖那次着火很好玩。重建时嘉靖和大臣们讨论原因,如何避免再失火。那时候人哪知道避雷针,想来想去觉得是名字问题。太和殿最初的名字是奉天殿,牌匾竖着写。大臣们发现,奉字压在天字头上,估计天不高兴了。于是有人建议横过来写,把天字放大,升格抬高。嘉靖皇帝就说了两个字:不雅。吃藕丑啊!于是决定改名字为皇极殿,皇字当头,竖着写就没问题了。至于改名太和殿,那是清朝的事情了。

嘉靖:Logo要大,按你想法来,要有国际范,方案什么时候能看?

除了改名,还采取了许多其他措施防火,但基本都是风水神鬼之道。真正起到实际作用的,就只有一项,在城中各个角落遍布水缸。

御花园内的一座水缸

太和殿主要的作用是大型典礼。皇帝登基、大婚、亲征等等。但是由于反复失火和一些其他原因,真正在这里举行的典礼并不多。明朝14个皇帝,只有一半在太和殿登基。至于大婚,必须是少年天子,人生第一次结婚。明清两朝总共6位皇帝在太和殿举行婚礼,明正统、万历,清顺治、康熙、同治、光绪。至于亲征大典,只有康熙出征葛尔丹时举行了。明正统、正德皇帝也亲征过,不过都没走正规流程。不顾大臣反对,带着部队直接就跑了。尤其明英宗正统皇帝,土木堡之变阴沟里翻船。

太和殿东侧有座叫体仁阁的建筑,非常幽静,没什么人往这边来。

康熙朝举行了博学鸿儒科考试,在太和殿举行仪式之后,考试就在这进行。这是科举制度之外的一次额外的人才选拔,全国各地推举人才来参加考试,反而有点察举制的味道。博学鸿儒考试,对考生的待遇比科举殿试好得多。有桌椅,不必坐地上;撤去了侍卫;不限考试时间,天黑还给蜡烛继续答。而且提供一顿非常豪华的晚餐,考生4人一桌,一桌的标准是400两银子。与之相比,一个知县一年俸禄大约也就60两。博学鸿儒科考试,130多名考生录取了50名,都按科举一甲前三名的标准对待。

后面的中和殿是个正方形的建筑,圆形的鎏金宝顶,反映天圆地方的世界观。殿顶在特定时候每天会反射太阳光到城东边的二郎庙。当时人们不知道原因,觉得是二郎庙这座道观有神明显灵。

中和殿作为皇帝在大型仪式前的休息室,也可以举办小型宴会、会议和典礼。明朝灭亡前,崇祯皇帝最后一次开会就在这里,十几个大臣没人敢说句有用的,都在打哈哈。

外朝区最后面的是保和殿。这里曾经住过顺治和康熙。宫和殿的称呼有讲究,殿是处理国事的场所,宫处理家事。顺治入关后原本住乾清宫,但是乾清宫年久失修,所以修缮期间暂住保和殿。既然住人了,就得改名为宫。顺治与康熙住保和殿时期,此建筑分别叫做位育宫和清宁宫。

中和殿与保和殿,一张合适的照片也没拍到。这一带是故宫游人最密集的区域。皇帝们看文武百官山呼万岁,觉得意气风发。让他看今天的故宫游客试试?

皇帝:护驾!!!

内廷区

乾清门是外朝三殿和内廷三宫的分界。乾清宫区域形成一个独立院落,包括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。按建筑初衷来说,这三处分别是皇帝居所、祭祀礼仪风水场地、皇后居所。但是从内廷开始,就可以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并不按这些章法来使用。雍正从乾清宫搬去养心殿住,坤宁宫被当成祭祀场所,还有偏要住西六宫的慈禧。所以去记这些用途意义倒是不大。人是活的,什么规矩都有变通之法。

乾清宫里悬挂着正大光明牌匾。从雍正朝开始,为减少皇子相争,使用过一种秘密立储的制度。皇帝在位时暗地里写好传位诏书,一式两份。一份自己存好,一份藏在牌匾后,秘而不宣。皇帝驾崩后,找出这两份诏书比对,相吻合则以此为继位依据。

在坤宁宫拍到一张神奇的照片,用旧时工艺烧制的玻璃,能反射出多彩的光芒。坤宁宫内部昏暗,通过玻璃看到的是天空,色彩惊人惊叹。

坤宁宫门前的日晷

内廷三宫背后是御花园,面积并不大,比恭王府的私人花园小得多。当然,这样比不太公平。皇家的休闲场所怎么可能只有这个小花园,宫外的颐和园、圆明园等加起来,才是合理的比较对象。

和珅:没毛病,是臣输了。

御花园几处景观

御花园出去就是神武门,整个紫禁城的北门。每次皇家出游,女眷从神武门出,皇帝从午门出,再汇合出发。

神武门之前称作玄武门。为什么和玄武门之变的那个同名?传统文化中认为四种神兽与方位有对应关系,东青龙,西白虎,南朱雀,北玄武。玄武门常用来表示北方的门。后来要避康熙的名讳玄烨,就换了个字,改为神武门。

神武门城楼脚下回望宫墙

透风儿,墙内木材通风防腐的气窗

神武门外侧回望

故宫东侧

中轴线这样就走完了。再从内廷东路往南,折返去逛东六宫。对后宫历史了解不多,现在也没记住几个宫和里面的女主人。印象比较深的是当红的延禧宫,院内有一座水殿。初看以为是火灾遗址,听了讲解才知道,这是个烂尾楼。延禧宫多次遭火灾,光绪帝的瑾妃(也有说法是隆裕太后)主持建设一座西洋水晶宫,一来镇火,二来赏鱼。建筑下方是水池,池中养各式金鱼,地面用玻璃铺路。不过由于财政紧张,工程半途中止。

如果真建起来了,水下那一层也基本就和今天的海洋公园无异了

东六宫往南路过一座建筑叫箭亭。箭亭内部空旷,用于练习箭术、切磋武艺,是武举人考试的场所。

箭亭内展出了八旗军的武器装备与战袍

马鞍

继续向南,协和门以东,个人认为是故宫最幽静的区域。文华殿建筑群躲在茂密的树林背后,这里最重要的两座建筑是文华殿与文渊阁。

回望协和门

协和门东侧的林荫小道

三大殿被烧毁后,文华殿曾经一度是皇帝临时办公的地方。三大殿修复后,此处变为太子处理朝政的场所。因此殿顶不得使用黄色琉璃瓦,要降级成绿色琉璃瓦。直到嘉靖皇帝成年亲政后,把文华殿改为自己使用,因此今天看到的还是黄色屋顶。

文华殿也是皇帝参与经筵的场所。经筵这项活动,主要是由大学士来给皇帝讲授儒家经典,为皇帝正三观。尤其是对少年天子,张居正在这里教过少年万历,翁同龢在这里教过少年光绪。

光绪皇帝的第一课,翁同龢教他书法,写“天下太平,正大光明”。光绪皇帝没几天就不耐烦了,翁同龢换了个法子,开始给他讲故事。用的就是前朝张居正留下的一套教材,帝鉴图说。光绪的兴趣也没维持多久,之后翁同龢让他念文章,一遍又一遍地念。光绪不配合,死活不张嘴。翁同龢批评的有点重了,光绪直接罢课。经过慈禧一番训斥,又被迫回到了课堂。光绪皇帝慢慢长大之后,就很配合教育了,也非常尊重他的老师。在许多重大决策面前,都还会询问翁同龢的意见。

光绪:切~ 谁还不是个宝宝呢?

文华殿东侧的传心殿,供奉着伏羲女娲神农轩辕、尧舜禹、周公孔子等精神领袖。值得一提的是,此建筑清朝才出现,证明了满清王朝对汉族文化的接纳与推崇。

北边的文渊阁看起来非常古旧,是紫禁城的皇家图书馆。一些重要典籍曾经保存在这里,比如四库全书。

第二天:故宫内廷外东路与西侧

内廷外东路

进了午门直奔皇极殿区域。这一带称为内廷外东路,是座城中之城。院落门前就是九龙壁。

正对九龙壁的皇极门

院落布局整个就是一套微缩版的紫禁城中轴线。乾隆造了这个园子给自己养老,到他在位60年时,退位为太上皇。没有超过康熙在位61年的纪录,护住了自己之前立的flag。

乾隆:高抛低吸,见好就收~

皇极殿里的龙椅,乾隆退休后气派丝毫不减。这是一张自带背景音乐的照片,仔细听,有没有听见《戏说乾隆》主题曲?啊,郑少秋!

今天的皇极殿院落,已经变成了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。我对文物没什么研究,但是第一眼看到这些不计成本制作出来的艺术品,立刻就挪不动脚步了。

玉器8件

金器8件

皇极殿院落背后,主要是休息娱乐的区域。印象深刻的是畅音阁,这是故宫里最大的戏楼。畅音阁有三层,乾隆在对面的阅是楼观戏。主要的表演在畅音阁二层进行,上下两层都有垂直通道连通。当需要表演从地下钻出的桥段时,演员就从一层升至二层。当需要表演从天而降时,演员就从三层降至二层。

后院里的乐寿堂,是慈禧曾经住过的地方。这里的室内陈设风格看上去很老沉,不像内廷三宫那样血气方刚。

墙面上挂满了大臣们献上的字画,那时她已经是权力的中心。颐和园里也有一处乐寿堂,同样也是慈禧的住所。

后院的最北边,有一口水井。故宫里的井水没人敢喝。永乐帝年间,宫里的太监宫女为了打发无聊,找人作伴,有些会暗地里结为名义上的夫妻。一天,宫女和太监的亲密举动被永乐帝看见,他顿时感到一阵恶心。下令处死所有结为夫妻的宫女和太监,投入井中。没人知道故宫的井里到底曾经泡过多少具尸体。

朱棣:兄逮,没事儿!敞开了喝!

死于井中的一位最重要的人物,就是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。慈禧给光绪皇帝操办了和隆裕皇后的大婚,但是光绪并不喜欢这位样貌与才学都比较平庸的皇后。他更喜欢性格活泼、才学过人的珍妃。珍妃能接受西洋事物,很支持光绪变法,慈禧记恨在心。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,慈禧西逃。临走前还不忘让人把珍妃投入皇极殿后院的这口井中。于是这口井被命名为珍妃井。自此以后,光绪像是变了一个人,完全收起了锋芒,对世事漠不关心。

出了内廷外东路,又来到了神武门。爬上故宫城墙,顺着东半圈走,可以很明显看到太和殿是整个故宫最高的建筑,屋顶的制式的确高人一等。大多数低矮的建筑都是歇山顶,两侧各有一小段垂直的山墙。

城墙上的几处景观,图中建筑并不是太和殿

东北角楼

在墙上还拍到了非开放区的一个小院,酷似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里的工作场所。我和老婆一致认为就是此地。

故宫西侧

下了城墙,经过文华殿建筑群,直接横穿太和门广场,前往武英殿。

太和门广场

虽说紫禁城的设计思想是左文右武,但实际上武英殿更多还是文的作用。除了明清朝代更替的那一段,李自成、多尔衮先后在此处理过军政事务,武英殿大多数时候是作为皇家的出版社,书籍的编修工作在这里进行。

武英殿建筑群南侧,有一排不起眼的建筑叫做激桶处。这是古时候消防队所在地,应对紫禁城内大大小小的火灾。没错,光绪年间就已经开始使用“消防队”这一称呼了。当时的消防队使用一种带有活塞的管状装置,叫做激桶。这玩意的原理就像医院针筒,把水抽进来,再推出去,能喷出至少几米的水龙。武英殿的消防队,是最早出现的专职于消防工作的组织,是现代消防队的前身。

激桶

出武英殿,绕道三大殿区域前往慈宁宫建筑群。这主要是太后和太妃居住的院落,比嫔妃们的院落宽敞气派很多。太后们大都信佛,在慈宁宫的背后有一座佛堂。

慈宁宫第二进院落

慈宁宫第二进院落,西侧建筑

慈宁门南侧还带有独立花园,这个花园形状狭长,不比御花园小多少。但是少了精致和灵动,看上去规规矩矩,略显单调。没有园林的感觉,就像是个老头老太太撞树的公园。

太后:强身健体,别给我整那些有的没的。

慈宁宫没有路直通西六宫,要从外侧养心殿绕过去。养心殿在维修中暂停开放,倒是看见了养心殿前的军机处。话说康熙真是位好学的皇帝,他曾经在乾清宫院内的西南侧设立南书房,距离养心殿很近。这里是满足他求知欲的地方,为此设置了一些特殊职务在南书房工作,专职与康熙切磋军政、礼教、书画、文学,甚至数学。到了雍正朝,皇帝改住养心殿,还设立了军机处,南书房的作用被削弱了不少。

康熙:学霸的人生,你们仰望不起。

内廷外西路和西六宫区域没有太仔细逛,临近闭馆了,脚底板也疼。两天总共暴走6万多步,对于两个死宅,这基本上是天文数字了。

第三天:恭王府、孔庙与国子监

恭王府是个不得了的地方啊,无论是景区介绍、旅行团导游、导游App,都要讲这么一句:恭王府见证了大清从鼎盛到衰落,一座恭王府,半部清代史。

恭王府府邸区

作为曾经的亲王和郡王府,建筑只能按低于皇宫的规格来设计。虽然用的是绿琉璃瓦顶,但院落结构,基本也是按照紫禁城中轴线来设计的。

尤其是正中的银安殿,建筑本身无法与故宫建筑相比,但这个名字可不一般。王府里的主殿通常是不会有名字的,就叫正殿。所以真实的王府建筑通常没有牌匾。银安殿是坊间流传的名称,也有叫银銮殿的,这是要与太和殿(也叫金銮殿)相提并论啊。足见恭亲王奕䜣巅峰时期的权势地位。

银安殿正面

正面人山人海,从侧面拍了一张。可以更明显辨别银安殿的建筑形制,山墙上的山花非常精致。依照工部的规定,亲王和郡王的府邸,正门、主殿、寝殿允许使用绿琉璃瓦,歇山式顶。而官员的府邸只能使用灰黑色瓦,不得使用歇山顶。所以无论和珅当时如何权倾朝野,这建筑,他指定是用不起的。

银安殿西侧山墙

银安殿在民国初年失火被毁,2008年才修复完成重新开放,所以现在看到的银安殿建筑非常新。银安殿和整个恭王府的复原工作还得益于梁思成。当年决定修缮恭王府时,能找到的资料只有一张平面图,缺失了大量细节。有人找出了梁思成的一份资料,非常详尽记载了恭王府内的各处建筑细节。原来恭王府作为辅仁大学校舍期间,梁思成应邀参与校舍的改造工程,对恭王府做了详细的测量与记录。

府邸区分东中西3路:在和珅时代,中路是重大活动才启用的主殿。东路是固伦和孝公主的府邸,乾隆宠信和珅,把自己疼爱的固伦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。西路则是和珅的府邸。

西路的北侧,有座叫锡晋斋的建筑。恭亲王奕䜣的时代,这里曾经存放着晋代陆机的书法名作《平复帖》。

平复帖,书法我真是一窍不通

锡晋斋的“锡”,由“赐”变化而来,御赐的珍宝。锡晋斋的“晋”,指的便是这幅晋代名作。锡晋斋西边的偏殿叫做尔尓斋,说的就是,与《平复帖》相比,这些建筑和珍宝都不过尔尔啊!

奕䜣:My precious!

锡晋斋虽然位置偏僻,却是整个恭王府里最豪华的建筑。和珅时代,这里称作嘉乐堂。建筑外侧看去平淡无奇,里面却别有洞天。和珅用了大量逾制的设计,一个臣子的府邸,比固伦和孝公主的还豪华。比如立柱用的竟然是金丝楠木,这是只有皇帝能使用的材料。被抄家时,这也成为他一大罪状。

府邸区的北侧,一座极长的二层楼建筑横在当中,把府邸与花园隔开,这是后罩楼。后罩房是传统四合院建筑中,最后一进院落里垫后的建筑,既是房屋,也同时是整个四合院的后院墙。后罩房如果超过一层,就称为后罩楼。

恭王府后罩楼的玄机在北侧,花园往南看过来,二楼每一扇窗户形状、雕花都不相同。

这是和珅自己才懂的一套索引系统,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类型的珍宝。他从檐下走过,看到窗户造型,就知道那一间背后藏着什么宝贝。相传和珅常常在这檐下走过,嘴角挂着迷之微笑。

和珅:My precious! × N

和珅如此贪财,乾隆放任不管也是有原因的。在乾隆看来,和珅有能力,肯为国效力。相比历朝历代有野心的权臣,贪财而已,不算什么问题。何况和珅是个只进不出的守财奴,很适合作为乾隆的储蓄罐。这不,乾隆一死,嘉庆就迫不及待摔罐取款了。

恭王府花园区

从府邸区进入花园有三条路,中间的路会经过西洋门。这座门建于恭亲王奕䜣时代,据传是当时北京仅有的三座西洋门之一,也是园里唯一的西洋建筑。

整个花园区,有一个共同的主题,福。可以说这是一座以福文化为主题的园林。西洋门入口有蝠池,最北端有蝠厅,建筑多装饰有蝙蝠图案。园内还藏有康熙写给孝庄皇太后的福字碑,后被乾隆赏赐给和珅。

恭王府花园里的湖和蝠池,都是引了什刹海的活水。这也是亲王才能享受的待遇。大臣的府邸池塘,不能与外界连通。在蝠池的东侧,有座特别的小亭子,叫沁秋亭,这是奕䜣为宠妃沁秋所建。亭中地面不是平地,而是有一套曲水流觞装置,叫做流杯亭。头一回亲眼见到曲水流觞啊。

花园里的戏楼是恭王府一绝,是国内唯一一座全室内的戏楼。这座戏楼的梁柱上画满了藤萝,以今天的审美看有点奇葩。但这是恭亲王奕䜣专为慈禧准备的。慈禧向来在户外看戏。为了迎合慈禧的习惯,奕䜣在戏楼内仿造出了户外的样子,被问起时也好有个交代。

花园西侧,湖的南面,有座造型古怪的建筑,叫做妙香亭。恭亲王帮助慈禧垂帘听政后,慈禧忌惮恭亲王手握重权。于是过河拆桥,把恭亲王削职回家。吃了这个哑巴亏,恭亲王便在园内建了这座酷似慈禧礼帽的亭子,没事就去踩它一踩,以此泄愤。

慈禧:哀家近日时常头疼,是为何故?

花园西南角,有座非常袖珍的山神庙。供奉的其实是刺猬、黄鼠狼、狐狸、蛇,这是当时府中经常出现的几种动物,被当做神明来祭拜。山神庙不远处还有座龙王庙,同样非常小巧。和珅建府邸时,请风水先生算出了此处是花园中的水位,是龙之所在,便建了这座小庙来供奉。

孔庙

离开恭王府,前往孔庙与国子监。后两者仅一墙之隔,是同一个景点,一张门票可通行。

在孔庙前观察了大成门的门钉。门钉原本起固定作用,防止木材膨胀翘曲。想象一下今天打衣柜用的多层板。清朝开始,门钉与社会地位挂钩。于是门钉的形制、数量都有约束,百姓不能随便使用了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奇数是阳数,偶数是阴数。九又是阳数中最大的,常用于表示皇权威仪。比如九五之尊、九龙壁,宇宙中最客观的数学都被赋予了人文意义。与皇帝直接相关的门,就要使用横九路纵九路共81颗门钉。

翻出前一天在故宫拍的照片,从左下缺掉的那颗就能看到,门钉穿透整扇门板。故宫这张照片中是熙和门,通往武英殿。虽是前朝三大殿区的一座侧门,也得是最高规格。

故宫熙和门,81颗门钉

孔庙的大成门,门钉也是同样形制。再看大成殿,也是最高规格的建筑形制。孔庙在清朝最后一次大修缮是光绪年间,足见满清政权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接纳。

孔庙大成门,81颗门钉

大成殿的气魄

孔庙主殿大成殿中,陈列了许多乐器,编钟、编磬等。儒家文化讲究礼乐,经常听到一个词叫礼崩乐坏。我们常常把礼乐作为一个整体看待。实际上它就是字面的意思,拆开看是两件事。在儒家观念中,礼仪与音乐是密不可分的。

这组铜编钟保存程度非常好,极其罕见

编磬

国子监

隔壁国子监是明清最高学府,建于元朝,年龄比紫禁城大。太学门背后的琉璃牌坊气场很强,是中国唯一一座为教育设立的牌坊。四根立柱分别代表功、名、利、禄。建筑上雕了有许多莲花钉,喜得连科的含义。

琉璃牌坊,两侧的立柱没有拍进来

国子监正中大殿辟雍,是专供皇帝讲学用的场所,这种功能的建筑,世界仅此一座。乾隆皇帝之后,新皇帝继位,都要来这里做一次讲学,以示对教育的重视。

辟雍大殿内部

皇帝:听朕一席话,科举不会挂!有要PPT的私聊我。

正要进辟雍瞧瞧,被东侧的一个科举考试历史展览吸引了。跑去详细了解了一番,非常有意思。

科举制度

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经历过这些不同方式。经常在古文中听到的“举孝廉”,就是汉代察举制的一项考核项目。几种不同制度相比,科举的确比较能促进阶层流动,是不小的进步。

汉代察举制会派专车来接候选人进京任职。忽然想到一个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:公车上书。这才恍然大悟,其中的公车一词,指的是知识分子这个群体。

到唐代,科举制开始发展。并且产生许多细分科目,招募文学、自然科学、医学、武学等各领域人才。并且开始接受外邦人通过科举入朝为官。

宋朝开了殿试的先河,并且反作弊制度已经相对完善。考生的试卷会让专人重新抄写一遍,用印泥将姓名封上,再交给阅卷官。防止阅卷官认出考生,打人情分。阅卷官以优良中差劣5档标准给考卷判分。

到元、明、清三朝,曾经各种不同的科目,被废除得只剩下进士一门。随着科举制度逐渐成熟固化,阶层流动又开始变缓慢了。清朝初年,官员子弟考中进士比例远高于平民。康熙采用了分卷的办法,官与民录取名额各自独立,互不影响。

关于科举,我能想到的就是乡试会试殿试。但实际上,古代平民要走上仕途,有6关要过:童试、乡试、会试、殿试、朝考、散馆。其中童试是科举的资格考试,考过了才能参加科举。乡试在省里考,中央会派官员去监考。乡试考中就能称为举人。乡试第一名叫解元。会试要赶到北京来考,考试地点是紫禁城外的贡院。会试第一名叫会元。

殿试考的主要是文化,但书法也很重要。科举考试和文书编纂工作一律用馆阁体,这是一种工整的小楷字体。乾隆朝的一次殿试,有个叫刘凤诰的举人一直答到了天黑。监考官三番五次催他都不肯交卷,正准备把他轰出去。礼部尚书来他旁边看了一眼,发现这人书法真好,于是下令给他蜡烛,让他答完。果然,他就拿下了那届的探花。后来乾隆会见新科进士,发现刘凤诰身材矮小其貌不扬,就出了个对子考验他:东启明,西长庚,南箕北斗,朕乃摘星手。刘凤诰马上就对出来了:春牡丹,夏芍药,秋菊冬梅,臣为探花郎。

画像上看,好像还挺正常嘛~

除了文化和书法,还有因为名字改变命运的。嘉靖朝一次殿试,一甲前三名有两人分别叫秦鸣雷和吴情。论实力,理应是吴情中状元。但是嘉靖觉得这名字不好,恰逢那年又大旱,鸣雷就有雨,于是把这状元给了秦鸣雷。吴情只得了个探花。当时有人写打油诗讽刺这件事:吴情举子无情帝,鸣雷只好捡便宜。

殿试一甲前三名只有3人,二甲和三甲人数就不固定了。不同等级,仕途前程大不相同。如果止步于殿试,就很可能去地方上任职,将来升迁很难。为了靠近中央、靠近皇权,大部分进士还会继续考翰林院。翰林院相当于一个研究生学府。有统计表明,明朝的大学士有90%来自翰林院,这是仕途的快车道。翰林院的入学考试就叫朝考。考入翰林院的进士称为庶吉士,一甲前三名免考。

翰林院毕业考试叫散馆。散馆会把庶吉士分为三批。第一批留馆,做一些编修类工作,同时有机会给皇子当老师。官职六、七品,升迁非常快。第二批部分会留馆,也有部分会分配到六部工作。第三批就不分配了,退回官圈等待聘用。

准考证

科举考卷

从科举历史展出来,再想看国子监的其他故事已经来不及了,景点就要闭馆。这一天的行程告一段落。

第四天:颐和园

颐和园的行程不像前几天那么严肃,这里发生的历史事件不如故宫和恭王府密集,以观景为主。以这轻松休闲的最后一天,结束整趟旅行,也是挺不错的安排。

来到颐和园就有种熟悉的感觉。像我这种来自江浙的游客,一见如故。因为乾隆有极重的江南情结,六次下江南不够,还直接把江南搬到颐和园来了(当时还称作清漪园)。苏州街复制了江南水乡,谐趣园复制了江南园林,昆明湖复制了整个杭州西湖。

慈禧很喜欢苏州街。每次要来这里游玩,就有大量宫女太监假扮成这里的居民、商人、游客,模仿真实的水乡小镇情形。

宫女&太监:楚门秀第76场,各就各位,Action!

万寿山

我是从北宫门进的颐和园,这边是万寿山的背后。过了苏州街就直接是山顶的四大部洲,一座藏传佛教建筑。

从北侧仰望四大部洲

背面看不觉得有什么妙处。绕到正面的昆明湖边,再重新爬一遍万寿山,建筑的气势一下就出来了。建筑本身与故宫相比当然远远不及,但借助山势层层升高,又有另一种自然的庄严。

山脚下是慈禧办过盛大寿辰的排云殿。寿辰当天,光绪皇帝都不得不在偏殿等候。清朝统治者大多信藏传佛教,排云殿后方的德晖殿,可以说是世俗权威和宗教权威的过渡。经过这里,就踏入佛国。

佛:签证都不用的吗!你们人间就这么草率吗?

在排云殿仰望德晖殿与佛香阁

台阶狭窄,没多少地方立足。站在台阶上仰望佛香阁,非常高大。剧烈的尺寸对比很令人震撼。转过身来,在佛香阁前俯瞰整个昆明湖,一览无遗。

逐级往上,看到众香界以及智慧海的佛像阵列。大量重复产生很强的视觉冲击。低矮处的佛像头部被八国联军取走了,今天看到的是修复的结果,所以佛头显得特别新。

仰望众香界

智慧海墙面佛像

最高处是兼具宫廷与藏传佛教风格的四大部洲,从正面爬上去略有一种攀登布宫的感觉。有那么几个瞬间,我觉得自己似乎来到了拉萨。

往东侧下山后,来到昆明湖旁。从湖边的开阔地再回望万寿山,刚才攀登过程一目了然。沿山而上,的确庄严肃穆。

仁寿殿与德和园

除了紫禁城外,此行见到的最气派的建筑,估计就要数这仁寿殿了。慈禧大权独揽时,偏爱住在颐和园。仁寿殿就相当于这里的太和殿,重大典礼、接见外国使臣等都在此进行。

仁寿殿门前龙、凤各两只,正中央一座铜麒麟雕像。特殊之处在于,两只凤居中央,龙靠边,这一看就是慈禧的手笔。殿前区域不像太和殿那样具有阳刚之气(毕竟大铜狮往那儿一摆,也是没谁了),但配上松、石、铜鼎,自带另一种长者威严。

长者:没有狗头?你确定?

慈禧爱听戏。我老婆说如果放在今天,肯定就是个宅女,天天追剧。

在仁寿殿北侧,是德和园大戏楼。好家伙!比故宫的畅音阁气派多了。形式差不多,但整个是个升级版。

德和园院落的影壁,阳光角度刚刚好,斜照在门口这株紫薇上

德和园大戏楼

大戏楼一角

慈禧不仅自己听,还喜欢拉着大臣们一起听。德和园正对面的颐乐殿是慈禧本人的观戏台,左右两侧大半圈是给大臣们用的观戏廊。慈禧觉得一起听戏是赏赐,大臣们可不这么认为。这园子里没有厕所,大臣们听戏途中想要方便,只能偷偷贿赂太监开个小门,搭梯子出去。沿着小道去厕所方便。所以这条小道也被称为快活小道。

两侧回廊都是大臣观戏的包厢

大臣:我闪了,要是老佛爷点名,帮我喊个到。

德和园区域是三进院落,颐乐殿背后还有一进,主要作为观戏期间的休息场所。

谐趣园

颐和园太大,一天时间只能有选择地游玩。作为杭州来的游客,首先就放弃了昆明湖的大片区域。不过,在颐和园东北角的谐趣园还是发现了惊喜。

这是一座非常精巧的江南园林,颐和园里的园中之园。建筑是皇家建筑,单檐卷棚歇山顶。这种同时带有秀气与贵气的园林,江南几乎见不到,让人眼前一亮。

园中最出名的是知鱼桥,桥面低矮,是最佳观鱼点。桥的名字是乾隆起的,出自庄子与惠子那出名的哲学“抬杠”,子非鱼安知鱼之乐。

乾隆:朕就是知道,咋地?你接着杠啊!

知鱼桥上拍的池塘一角

美丽的角落

除了这3大区域,颐和园内还有许多偏僻却美丽的角落,游人很少。

万寿山的东边,有这么一座多宝琉璃塔。佛塔的表面整齐排列着大量佛像,与万寿山上的智慧海遥相呼应。塔没有开放,但是可以沿着墙绕塔一周,也算近在咫尺。

多宝琉璃塔的东北方向,是澹宁堂。这是很独立的一个建筑群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。澹宁堂北侧是颐和园的后湖。后湖极其狭长,更像是条河。从河北岸南望,便能感受到这种特别的静谧之美。

澹宁堂附近的一座桥也极具特色,是绝佳的拍照地点。

而且,临近傍晚时分,有漫天的卷云和卷积云,天气非常给力!

北京见闻

住宿

在北京总共待了4天5夜。前3晚住在张自忠路的一处民宿,靠近南锣鼓巷。屋子很小,但设计温馨,室内干净,交通也是四通八达。找到这样的民宿需要一点运气。

窗外还能看到一小片四合院

后2晚的住处就很坑了。也是民宿,和图片里完全不一样,根本就不是同一套房子。脏兮兮的,体验很差。位置还不准确,和地图标注不在同一处,去地铁站得打车。

住宿方面有两点教训分享:

  1. 选择住处交通优先。在地铁发达的城市,要充分信任公共交通的效率。中途没必要换住处。
  2. 看起来性价比远高于正常水平的住处要当心,往往有其他问题。租金是很市场化的,不要抱侥幸心理。

饮食

这4天的中午基本都在景区里度过,为了多游玩一些地方,没少啃面包。晚上才有机会品尝当地特色。

第一晚的晚餐印象很深。出了故宫神武门,往西绕过景山公园,再往北一头扎进恭俭胡同。胡同深处藏着一座旧时的皇家冰窖,如今被改造成了餐馆。里面还完整保存了当年存放冰块的地窖。

冰在明清时期属于御用品。每年冬天有采冰人将湖面冰层切割成块,运到北京各处冰窖存放。采冰归工部管理。采冰人是个很苦的职业,重体力活。世代延续,不得辞职。冰块统一切成一尺五寸见方,使用时能刚好与冰鉴吻合。在冰窖里一存就是半年,夏天再取出来用。冰块甚至还作为一种重要的恩典,可以赏赐给大臣使用,称为颁冰。

冰是一个很敏感的字,谐音同兵。这也是皇帝要垄断使用权的原因之一。朱棣盘算着起兵推翻建文帝,曾找来他的谋士,道衍和尚姚广孝,想探探他的态度。朱棣也不明说,出了个上联:天寒地冻,水无一点不成冰。姚广孝马上明白了,回下联:国乱民忧,王不出头谁做主。

说回当地特色饮食,烤鸭和铜碳火锅我觉得还挺不错。不过这两种店都开遍全国了,在别处也吃过,同样地道,这回就没品尝。再加上有两晚和同学聚餐,分别吃了一顿西餐和一顿新疆菜。实际品尝到的北京传统小吃没几样,而且真吃不惯:爆肚、卤煮、炒肝……北京的下水吃法非常多。我不爱吃下水,而且这些做法对我来说,腥味去除得不够彻底。

皇家冰窖餐厅的鸡汁萝卜、爆肚、以及配爆肚的芝麻酱

鼓楼脚下的姚记炒肝,左上至 右下分别为:杏仁豆腐、卤煮、配卤煮的蒜醋汁、炸酱面、炒肝

查了一下,许多说法认为清末北京百姓穷,所以被迫尝试各种边角料。我觉得有可能要反过来看这个问题,是人们主动选择了这些食材。因为下水在北京便宜,相当便宜!

正是因为生活优渥的王侯将相们的存在,北京每天的活牲畜消耗量大得惊人。肉被消耗掉了,冰窖又只允许皇家用,下水没法保存和长途运输,在市场上严重泛滥。下水价格可能会明显低于其他城市。

而且我猜由于皇家礼制方面因素,明清时期北京的肉类需求比其他城市刚性得多。无论经济如何下滑,肉类消耗量都不怎么减少。所以越是到了晚清经济衰败,北京市场上的下水反而越便宜。这才有成为一方特色饮食的规模基础。

找到一篇文章,也是从同一个角度讲。但是没有提北京单个城市的下水消耗:https://www.douban.com/note/666792033/

还有就是豆汁儿,那天去恭王府路上买了一杯。这东西是绿豆发酵产生,绿豆的主要成分是糖和蛋白质。发酵出来味道肯定很猎奇。小店老板也很有意思,用一次性纸杯接了一小杯。我老婆问,就这么点啊?老板说,你要是喝完,我再给你倒。老婆抿了一口,就扔旁边垃圾桶了,说有一股浓郁的臭鸡蛋味。

老板:嘿!您这就走啦?不再续一杯?

除了传统小吃,在国子监附近的箭厂胡同拔草了一家很厉害的甜品店。

趣闻

记得第一晚刚到北京时,火车站根本打不到车。乘了摆渡车去远一点的地方打车。司机师傅那一口京腔,听了相当提精气神。

摆渡车坐一站,然后就很好打车

后几天也是一样。各地的网约车司机,通常都会有自己的司机群,等红灯的时候语音聊上几句。北京的司机聊天,那画风完全不一样。群里大家伙七嘴八舌在夸一个拿到当天奖励、准备收工的司机,跟群口相声似的。

“得!还是您牛逼。”

“差一单,我可吃了大亏喽。”

等红绿灯时,还看到过很温暖的一幕。有位大爷骑着一辆带棚的三轮车过马路。地面略微有点上坡,大爷蹬得挺吃力。背后的棚里坐着位老太太,八成是他老伴儿。老太太伸出双腿,一脚一脚地配合着蹬地面。过了这段坡地,老太太又坐回了棚里。

这一幕让我想起了…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!!

在北京的最后一晚,同学请客吃新疆菜。这家餐馆的主菜是一大盘椒麻鸡,分量很足。

同学说这和东北菜还是没法比,她之前去东北出差,“锅包肉这么大一块”,她伸手笔划了下。想吃点精致的东西时,她就跑去吃日料。东北的日料也是入乡随俗,虽然还是寿司手卷刺身那些东西,但分量都大一倍。

这简直开启了新世界啊!食量大,爱吃日料,就得去东北,紫腚管够!

同学住在西直门区域,这里号称宇宙中心(笑)。我也去三里屯逛过,相比之下,西直门这一带城区不是那么新,怎么看都没有宇宙中心的样子。其实关键在于这里有大量名校,人群有明显的分层,共同支撑起了非常立体的商业。

三里屯太古里

西直门地铁站附近

同学跟我细数。说几点到几点,是学生溜达的时段。几点到几点,欧美留学生出来活动了。几点到几点,开始进入泡吧时段,街头常有喝的烂醉的日本人韩国人。再往后……

听到这里我就想,帝都人城会玩,难道还有什么更精彩的夜生活吗?

再往后,就是IT公司下班盛景。加班狗们乘地铁的队伍,可以从地铁站里一路排到十字路口红绿灯。

……

……

啥也不说了,就一个惨啊!

后记

回到杭州,立刻决定以后要再去北京。北京的古迹、胡同、自然景观、博物馆、展览,根本没有尽头,去多少次都有新收获。这次是野心太大,有点走马观花了。

同时,我感觉自己还不够爱自己生活的城市,了解也不够,近在咫尺反而懈怠了。有必要转换心态,试着以游客的身份常常重游杭州,了解自己生活的土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