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字年代的历史断层

作为信息一代,百年之后,我们的生活,存在过的证据,能保留下来吗?

现代人研究古代历史,除了历代文明的官方史料确定历史基调,还有大量民间记录丰富历史细节。某朝某代的税赋如何?农业发展到了什么水平?文化风尚如何?从各种民间生活记载和往来书信中,可以找到答案。这些是直接的证据,是古人在向我们讲述人生百态。

民间的资料,虽然当事人并不觉得多有价值,未必会刻意保存。但这些信息的载体是纸张,是实物。它们的保存并不依赖任何组织和其他媒介。无论家族兴衰、朝代更替,纸还是那张纸。也许纸张会被自然环境侵蚀,但再微不足道的信息,也有偶然的机会能够跨越时空,来到今人面前。

可是今天的信息,载体变得集中。你发的消息,写的文字,拍摄的图片,不是存在自己手机或电脑上,就是存在某个组织的数据服务器上。

个人设备里的本地信息能保留多久呢?其寿命还远远不如人的一辈子。换过几次设备之后,还有些什么信息能留下?经过了大半辈子之后,留下的数字设备又有多少还能从中提取出信息来?

对于存放在服务器上的那部分,则完全依赖于某个组织的正常经营。一旦这个组织解散,或者将要放弃这项数据服务,你的信息可能大概率也随之消失。尤其是商业组织,服务关闭之际,并没有义务为个人保存信息。负责任的组织,会允许你将数据导出,自己保管。但是导出的数据,有多少主人会真的妥善保管呢?世界变化快,这样的事情极有可能在你有生之年内发生。不用等到入土,你的很多信息就永远消失了。

这个观点我记得自己几年前就提出过。当我想去找找原博的时候,发现它已经无迹可寻,所以才又重新组织了一遍语言。

可能对于一个平凡的现代人来说,在去世100多年后,除了官方的医学证明、身份证明、户籍证明、学历证明、纳税证明等,可以表明你曾经存在过。除此之外,你的生平,你的喜好,人生的跌宕起伏,对于百年后的历史研究者来说,完全是一片空白。

到了那时,人们如果要试图还原当今社会,其面貌也许会变得非常模糊。官方的宏观记载自然不会断,但很难再有机会听现代人亲口讲述此时的社会风貌了。

电子媒介大大加速了信息的产生和传播,而另一方面,信息的寿命则被极大压缩,堪比蜉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