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团队内部做的一次设计分享,聊聊欧洲的古代建筑艺术与历史。藏着可惜,分享出来吧。 PPT源文件在文末有下载。
我虽然不懂建筑设计,但知道一点欧洲史。历史最佳的有形载体就是建筑(无形的则是语言文字),从中读到艺术之美也好,读到历史之重也罢,觉得有趣就行。
PPT里已经图文结合了,直接上图,必要处我再展开讲解一下。由于图片来源于PPT,在手机上看的话字会显得小,建议横屏阅读。
古代欧洲建筑的发展脉络,本文也基本按照这个逻辑来讲。
希腊罗马建筑
顾名思义,起源于希腊,兴盛于罗马。
罗马帝国版图,此时东西罗马已分裂。它们的建筑形式随着发达的文明四处播撒。
宙斯全家福
为什么要特意提一下希腊神话呢?因为在接下来相当长一段时间,欧洲建筑的精华=教堂建筑。你看宙斯的全家福,就知道古希腊信仰多神教。希腊神话体系开放而包容,除了土生土长的神,还吸收大量其他民族(如埃及)的神进入自己体系,供奉在万神殿。
巴特农神庙是希腊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之一,罗马立柱是它最典型的特征。虽然神庙不是教堂,但也是宗教建筑。无论什么文明,精神追求总是能在物质世界占据支配地位。
万神殿更有意思。它的混凝土与当今混凝土不同,是罗马人用火山灰制造出来的建筑材料。今天,已经没人知道他们是通过什么工艺实现的。混凝土的出现,使得他们当时就能浇筑出这样的大穹顶,穹顶下完全是空的,不需要额外支撑物。
巴西利卡是希腊罗马建筑的一个重要特征,可以回看一下万神殿门前的柱廊。高耸的柱子阵列支撑上方结构,这种形制贯穿了西欧建筑史,后面我们还会看到。
罗曼式建筑
罗曼式建筑出现在中世纪。
随着罗马帝国分裂,西罗马帝国在北方蛮族的入侵和移民中随风消散。在西欧,希腊罗马文明也随之被遗忘。欧洲史进入了第二阶段——中世纪,由于文明在这1000年间停滞不前,所以后世也称为黑暗时代。
为什么会停滞不前呢? 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宗教。罗马的多神教体系包罗万象,却恰恰死于它的包容。多神教对其他宗教和神持开放心态,而新兴的基督教则是侵略性极强的一神教,积极传教,视其他宗教为异端。假以时日,夺取人民精神阵地不在话下。我们今天知道,西欧土地上的蛮族,抛弃了希腊罗马的辉煌文明,却都信了基督教。
详见该视频,看基督教如何像大水一样迅速灌满罗马帝国版图: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AB4y157nA/
一个宗教为什么会阻碍社会发展呢?因为这一时期世俗政权刚好又不争气,分崩离析城邦割据,让教会权力长得太大了。抢占了精神高地的教皇,可以用百姓信仰和宗教舆论的力量逼世俗政权就范。真的,惹怒了教皇,就是一国国王也得翻越阿尔卑斯山脉来教廷谢罪,否则你的执政合法性就要遭到质疑,王位别想坐稳了。
让宗教统领一个地区上千年,后果就是忽视世俗生活中的实用成果,极力把社会资源都吸收过来巩固宗教地位。成就了中世纪教堂建筑的大发展。
习惯现代都市的我们,看这教堂不会觉得有多宏伟。但当时,除了教堂,其他世俗建筑基本都是矮平房。为了表达这个反差,我找来了一张PPT里没有的图:
1941年,帝国大厦与其余建筑同框。
反正,往高往大了造就对了。不然怎么让教徒们一进门就热泪盈眶献上膝盖?
作为宗教建筑,教堂在平面上也向基督教看齐,形成了一套约定俗成的十字形建筑格局。以形补形,神圣嘛!跟杭州的八卦田遗址一个道理。十字短边处是祭坛,长边是柱廊,两侧是耳堂。
玩过魔兽世界的朋友请举手,试着回忆一下血色大教堂的建筑格局?真巧,那个就是罗曼式建筑。暴雪把它设计成罗曼式教堂应该是有道理的,如果你看了后面的哥特式教堂,就知道这能省下多少美术人员的工钱。
罗曼式教堂最核心的承重结构是这种十字拱。相互垂直的两个拱形,把上方无论什么结构的重力卸到4条腿上,通过柱子传导给地面。许许多多这样的十字拱单元并肩而立,就可以支撑起庞大的建筑。
这里,我们来思考一下建筑的承重本质上是怎么回事,涉及到一些物理知识。如果建筑本身就是个实心疙瘩,一个大立方体,只要它不是像恒星那么大,自身重力能把自己压成黑洞,承重自然是没问题的。
当然,我们也不能因为实心疙瘩承重没问题,就把建筑都造成这样。要是全世界的建筑都是方尖碑,你住哪?建筑需要内部可以容得下人,遮风避雨,这就要求它的顶是封闭的,而内部有挖空的区域。这样一来,建筑就需要以横截面较小的下部,支撑横截面更大的上部。这会带来两个问题:1、下部横截面小,承受的压强比实心疙瘩更大了,材料受不受得了;2、把上部的力卸到横截面较小的下部,怎么避免产生横向的力?避免不了的话怎么化解?
这还只是基本要求,只要不是牢房和谷仓,多少总要点采光吧?采光就得在下部墙壁上开窗。下部又被挖掉一些,横截面进一步缩小,刚才的两个问题就更严重了。
在后续其他建筑风格中也可以看到,古代建筑师们,基本就是在与这两个问题作斗争。
比萨斜塔是国际气功大师的集会地。
十字拱虽然巧妙,但不能卸掉全部水平方向上的力。两个紧挨着的十字拱,水平方向的力可以相互抵消,但建筑最外面一圈的十字拱呢?就得靠厚厚的墙壁,不然上部就往外滑,整个垮掉了。
洗礼堂、教堂、钟塔(由近及远)
由于建筑技术水平有限,罗曼式教堂为了高大,不可避免使用了厚墙、小窗。风格厚重而沉闷。
哥特式建筑
哥特式建筑同样是中世纪建筑,它有罗曼式建筑的影子,是一种延伸。但由于建筑技术的关键突破,它已经变得亲妈都不认识了。
在基督教的影响下,全欧洲的资源、人力、技术大多来盖教堂了。加上我们马上就会讲到的的技术突破,造就了哥特式建筑——一座建筑史上的孤峰。
哥特式建筑不仅高大,还很会用视觉手法创造高耸的感觉。改圆拱为尖拱,大量垂直线条的运用,让人肃然起敬。
整体感觉很锋利、尖锐。
拉丁十字平面的内核不能变。
哥特式建筑是框架建筑。从外面看,只是比罗曼式建筑更高大轻盈而已,但玄机在内部。罗曼式建筑的墙、柱基本上处处都有承重功能。而哥特式建筑的真正承重部分只是骨架券。之间虽然也有墙,但它们被解放出来了,不需要造得很厚,能挡风就行了。
骨架券也无可避免有横向的推力,但哥特式建筑没有采用厚墙来死磕,而是保持框架结构的整体思路,借用多级拱形把横向力巧妙化解到了地面。所以,建筑主体外就出现了许多中空的、张牙舞爪的外部框架,这叫做飞扶壁,是哥特式建筑的核心特征。
因此,哥特式教堂的西面山墙往往是最华丽的,是教堂的正面。
拜占庭建筑
虽然本文中出现在哥特式建筑之后,但拜占庭建筑在时间上并不晚于后者,也是中世纪的建筑。
西欧被基督教笼罩的这千年,东罗马帝国(也称拜占庭帝国)可没闲着。他们保留了希腊罗马的文明成果,避免了宗教势力的无序膨胀,还发展出了独特精巧的建筑技术。
拜占庭建筑特点非常鲜明,与罗曼、哥特路线相比,异域风情明显。
用数据对比一下,就知道拜占庭建筑的造诣有多高。早了半个世纪,还能造出比西欧高大得多的教堂。长度请忽略,他们的拉丁十字实在太犯规了。
啊!数学的力量!
东西罗马决裂,不仅是政权分离,基督教廷也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。对方的东西都是糟粕,你用不对称十字,我就用对称十字。当然,长度上就要吃点亏了。
这就是拜占庭建筑能造这么大的关键:帆拱结构。记得前面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建筑师是数学家吧?说明在希腊罗马科学成果的加持下,他们当时已经弄明白了曲面几何,学会了用弧面来卸力。而且非常关键的是,这种结构基本上把横向力给卸没了,全都变成垂直力压向地面。虽然我也没那本事做力学分析对比,但从历史结果看,帆拱的承重性能极有可能大大优于骨架券。
注意,帆拱指的仅是图里的a结构,下面4个圆拱不算。每个a结构就像船上的三角帆,因此得名。
由于帆拱的衔接处总是圆和半圆,导致与它连接的其余建筑部件也要被造成圆的,拜占庭建筑整体看起来就显得圆不隆咚。
帆拱内部视角
虽然圣索菲亚大教堂和众多拜占庭教堂是基督教建筑,但技术是中立的。奥斯曼土耳其取代拜占庭之后,将帆拱运用到清真寺上,极大影响了伊斯兰建筑。
基辅罗斯建筑
这个体系起源于中世纪的拜占庭建筑,但它跨越了中世纪,并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
中世纪的俄国史就一个字:惨。俄国欧洲部分的原住民是东斯拉夫人,然而最早的统一王国是由入侵的维京人建立的,留里克王朝。
好不容易同化了入侵者,大家融为一体相安无事,东边蒙古人又杀过来了。不过入侵者并不是我们的元朝,蒙古帝国当时分裂为四大汗国:金帐汗国(也叫钦察汗国)、窝阔台汗国、察合台汗国、伊儿汗国。元是后来征服了华夏大地才建立的,忽必烈“行汉法”还遭到其他汗国的反对,因而蒙古各汗国爆发了内战。而俄国大地这边,则一直在金帐汗国的统治之下。
这个说法有争议,语言学上这个词的演变值得考证和确认。但长期以来,东斯拉夫人确实在外族统治下过得不咋地。
虽然被统治,日子还得过下去,房子也得造。这一时期哪个文明比较辉煌,咱就学哪个。
然后,传奇的莫斯科大公国出现了。在金帐汗国衰落的大背景下,迅速崛起成为横跨欧亚大陆幅员辽阔的沙俄帝国。
沙俄也信东正教,教堂里不太举行盛大仪式,对容纳人员的要求不高,更像是纪念碑。所以没有一味追求高大,建筑有个相较于其他风格更低矮的底座,底座上立着大量塔形建筑,顶部的帐篷形、洋葱形塔尖是它代表性特征之一。
就像在蛋糕胚上插蜡烛。
文艺复兴建筑
中世纪过去了,欧洲史进入了激动人心的文艺复兴时代。
哲学、科学、文化、艺术百花齐放,从各个领域、各个层面威胁天主教会的统治地位。
举个例子,天主教认为只有通过神职人员、在神圣的场所,教徒才能和上帝沟通。但是吧,这时候印刷术传进来了,普通教徒私底下也可以印出圣经,自己在家偷偷祷告。教会当然认为这是一种亵渎。
同时语言学也来补刀。原先由天主教僧侣们保管着的圣经,大多用拉丁文或希腊文撰写。这不是平民的语言,没多少教徒能看懂。现在不一样了,圣经被翻译成各种平民语言版本,随着印刷术四处传播。教会当然认为这是一种亵渎。
但是教徒不这么想:“这是我和上帝之间的私事,关你教会什么事?”
教会被架空,主张宗教自由的人们发展出了新的基督教派别:新教。后面的好几百年,天主教和新教教徒在欧洲各地常爆发冲突。不管怎样,很多人摆脱了教会掌控,而这其中包括了许多统治者。
回到建筑上,就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——意大利佛罗伦萨,有这么一座特殊的教堂。它整体风格仍是哥特式,但和之前那些看着就扎手的哥特教堂比,它很不一样。
看几个箭头所指处。它的骨架券直接裸露在外面,侧面耳堂采用了半球形穹顶,正面则敦实了很多。
文艺复兴时期,思想解放的人们,把哥特式建筑风格和教会压抑统治联系起来。“哥特式”这一名称就是这时候给起的,他们嗤之以鼻,重新开始推崇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,并进一步发展出新形式,称为文艺复兴建筑。
在平面上,当然要选教会头疼不已的希腊十字平面。
但也不能大搞意识形态斗争。在实用方面,哥特式建筑的部分优点被保留了下来。
梵蒂冈,教皇所在地的教堂,被建成了文艺复兴建筑,真是风水轮流转。
文艺复兴建筑吸收罗马的巨柱作为标志性元素,散发着理性的古典美。
巴洛克建筑
文艺复兴建筑在之后的发展中,分化为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,追求两种不同的美学。巴洛克建筑是其中放飞自我的那一支。
斜杠青年达芬奇,从视觉原理的角度思考了绘画技巧。人眼是怎么分辨远近大小的?那如果在画上模拟出这个效果,图不就更逼真了吗?在这之前的画,则是像纸片人一样的二维画,你想象一下扑克牌上的JQK。
罗马圣依纳爵教堂的天花板
仔细看,实际上几层“阁楼”的立柱、拱门都是天花板上的画。采用了透视画法,就可以玩这样以假乱真的视觉魔术,让人以为空间继续向上延伸,直通天国。
有文艺复兴建筑的底子,但装饰却花哨得多。
这勉强算一个十字吧!
巴洛克这玩意儿到了西班牙,就像是狼钻进了羊圈,更是一发不可收拾。此时正是大航海时代,西班牙从美洲带回了大量白银,国力进入鼎盛时期。真金白银和无拘无束的创造力一拍即合,只要你想,多复杂都给你造出来。
这种微妙的油腻感是怎么回事?
古典主义建筑
这是文艺复兴建筑的另一个发展方向,它走向了极端的秩序。
这下理解为什么这类建筑追求秩序了吧?与教堂不同,这类风格通常用在王宫,彰显世俗政权的威严。
横三是指外立面被横向分割为三段。纵三是指外立面中央有一块突出来,构成三列。有时两端也各有一块突出,构成五列。
俯拍凡尔赛宫,它后方还有巨大的欧式几何园林。
教科书式的横三纵五格局
结语
建筑是可以经得住岁月侵蚀的大型人造物,不易损毁,难以移动。它忠实地保存和反映了当地的历史、文化、风土人情、社会变迁,是一本本活着的历史书。看建筑,除了看设计,也是在读历史。
Keynote源文件下载:https://www.jianguoyun.com/p/DRRpIF8QwKOaBhjw6NMEIAA
顺便把这个自制的PPT模板也开放了(Keynote版不知怎的没有保留):https://kdocs.cn/l/csfWelmrwxS2
关于PPT模板多说一句。虽然不能拿去开发布会,但结构清晰布局丰富,日常内部分享、汇报是够够的了。